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家门口”就业工程点亮民生
——探访德州市改革精品案例背后的“禹城经验”

①伦镇零工市场工作人员为劳动者推介就业岗位


②“石膏娃娃”代加工项目实现“家门口就业”


③乡村快递员整理包裹


  

□文/图本报记者李海玲本报通讯员梁民杨秀春杨光
  “零工市场真是帮了大忙!找活儿方便多了,而且都是正规的用工信息,工资也能按时拿到。”家住禹城市闳泰家园小区的孙建义的一番话,道出了全市不少零工从业者的共同感受。近日,禹城市人社局就业案例入选2024年度德州市改革精品案例,标志着该市在促进高质量就业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建成11处标准化市场 筑牢零工群体保障网
  “以前找活儿全凭熟人带,信息少、收入也不稳定。”孙建义回忆道。如今,他在十里望回族镇零工市场登记信息,岗位多、有保障。“一年能挣5万左右,心里特别踏实!”
  孙建义的经历,是禹城市推动零工就业走向“一站式服务”的生动缩影。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1处标准化零工市场,覆盖所有镇街,将就业服务真正送到群众“家门口”。
  “我们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引入7家有资质的人力资源机构参与管理,让零工就业更规范、更高效。”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徐坚介绍。每个市场不仅按“九有标准”划分了综合服务、信息发布等四大功能区,还设置了权益调解室、积分荣誉室等功能空间,提供从求职、培训到维权的“全链条”服务。2024年以来,全市零工市场已举办招聘会52场,促进就业4万余人次。
  孙建义也感慨道,除了现场找岗,他经常使用“薪百灵”小程序查看附近零工机会,“动动手指,岗位就推过来了,特别方便”。
  这正是禹城零工市场数字化建设的成果。当地建立了“求职登记”与“用工需求”两个数据库,汇聚14万条劳动者信息,精准推送岗位。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家企业通过小程序发布岗位4.52万条,带动万余人就业。各市场位置与服务内容也集成于“电子地图”,实现“信息一地发布、全域共享”。
  除了日常服务,零工市场还主动对接务工人员集中返岗等节点性需求。房寺镇零工市场负责人陈亮表示:“我们提前登记信息,协调在车站安排专车,‘点对点’送工到企。”对尚未明确就业方向的人员,也会安排车辆接送到市场,由就业指导员提供咨询,帮助提升人岗匹配效率。
  这种“线上智能匹配+线下驿站服务”的模式,让越来越多像孙建义一样的劳动者,在家门口就实现了稳定就业、安心增收。
聚焦重点群体 开发公益岗位8000余个
  10月12日早上7点,十里望回族镇具丘山路还笼罩在薄雾中,15名身着橙色马甲的公益岗保洁员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们手持扫帚铁锹,仔细巡捡着公路两侧30米内的垃圾。这支特殊的环卫队由沿线各村公益岗人员组成,每周一、周四固定上岗,分段负责,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样的公益岗位,在禹城市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全市倾力打造“禹您共享”公益性岗位品牌,更多贴近民生的特色岗位被开发出来,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每天工作4至5个小时,不耽误照顾家,每月还能多挣1200元。”59岁的李玉华是市中街道前谷村的公益岗快递员,上岗一年多的她对现在的工作很满意。在李玉华所在的市中街道,像这样的公益岗位还有140个,为困难群体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渠道。
  公益岗位的开发,既解决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又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据了解,禹城市将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二孩三孩”妈妈等重点群体优先纳入城乡公益性岗位安置范围,累计开发公益岗位8325个。其中,快递员、护路员等特色岗位达320余个,实现了困难群体就业和基层管理的“双提升”。
  为确保公益岗位规范运行,禹城市组建了城乡公益性岗位联审制度工作小组,加强人员管理,规范资金支出。2022年以来,已落实公益岗补贴资金1.44亿元,既保障了就业稳定,也确保了资金安全。“禹您共享”公益岗的经验做法还在《中国劳动保障报》刊发,成为当地就业保障工作的一张亮眼名片。
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守家带娃还能挣钱
  每天上午送完孩子上学,45岁的张莹就会来到禹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手工坊。她轻巧地拿起未成型的石膏坯,细心脱模,动作娴熟。“以前这个点就是在家闲着,现在做手工既不耽误接孩子,每月还能多挣2000块补贴家用。”她笑着说。
  在她的身旁,十几个女工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制浆、灌装、晾晒等工序,展架上排列着十二生肖、童话人物等栩栩如生的石膏娃娃。这个看似普通的手工坊,正是禹城市探索“居家就业”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禹泽社区书记景欣鑫介绍,社区的石膏娃娃代加工项目不仅盘活了社区大龄劳动力资源,彩绘环节还能让孩子放下手机,在创作中培养审美能力。
  张莹也提到,她有时会把彩绘的半成品带回家,和孩子们一起涂色,“孩子们玩得开心,我也能顺便把活儿干了。”
  为了帮助更多像张莹这样的留守妇女实现“不出门就业”,禹城市整合假花、假发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城乡居民小区设立了217个加工点。劳动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到点务工或领料回家,按件计酬。目前,这种灵活就业方式已累计吸纳3500余名农村妇女,月人均增收2000余元。同时,当地联合家政服务机构、养老护理机构,针对性开展“一老一小”照护类技能培训,目前已培训2335人,促进就业1400余人。
  除此之外,禹城市还积极培育新业态增长点。通过开展电商直播、快递物流等周期短、见效快的技能培训,已为1859名城乡妇女赋能,其中1100人通过培训实现就业或创业,人均月收入达5000元以上。
  从单纯照顾家庭到兼顾工作与生活,张莹觉得日子过得更加充实。“手艺越来越好,收入也稳定,感觉自己还年轻,还能做很多事。”她边说边将一个新成型的石膏娃娃轻轻放上展架。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家门口”就业工程点亮民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