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共享晒粮点 智能烘干 24小时为农服务
我市 78 万亩小麦颗粒归仓

  本报讯(记者李榕通讯员岳宁姜国栋)“嘀、嘀、嘀……”6月18日上午,一辆满载新收获小麦的货车开进了房寺镇为农服务中心的烘干中心。运粮车在完成过磅后,工作人员立即对湿粮进行重金属、水分含量等项目的检测,运粮司机操作手柄,升起车厢,一粒粒金黄的麦子从漏斗状的进料口倾泻而入,走上了“烘干之旅”。
  “这段时间房寺镇为农服务中心24小时开仓收粮,对刚收购的小麦进行烘干作业,确保颗粒归仓。”房寺镇党委委员张中华介绍,该为农服务中心是禹城市最大的服务中心,由市国资集团农投公司承建,总投资1.4亿元,去年9月正式投用。其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粮食储存、烘干、农资售卖、农机维修、庄稼医院、新型农机技术培训。
  目前,为农服务中心建有4个平房仓、8个钢板仓,湿粮食储存能力达2.8万吨,干粮食储存能力达1.6万吨,配建了日烘干能力600吨的烘干塔。“种植户可选择直接卖粮,随到随验收、现金结算;也可选择代存服务,按时价收购。”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于猛说。
  步入粮食烘干塔,犹如置身“机械城堡”,纵横交错的管道和传送带将一台台高耸的大型设备连接起来,分布在烘干间各个角落的传感器采集着一项项实时数据。从6月初,周边10余万亩农田收割的小麦,被陆陆续续运到这里进行烘干作业。
  “这几天空气潮湿,收获的小麦含水量约为30%,比平常高了10%左右,得赶紧烘干。”中心生产运营组长陈慧博拿出手机,点击手机页面上的“指挥中心”,进入操作菜单,对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设置,并给烘干机组下达了“开机”指令。“从卸车到烘干再到出仓,全部实行智能化管理,减少人工80%以上。”陈慧博说。此外,通过PLC工业控制系统实现全环节智能化作业,粮食保管损耗低于0.9%,按照年储粮能力5万吨计算,每年可节粮减损450吨。
  像房寺镇这样的为农服务中心,全市共有15处,全部配有烘干仓储设备,每一处服务范围可达方圆50公里,农户在半小时车程内都有地方烘粮、存粮或卖粮,形成了“半小时粮食综合服务圈”。
  为保障“三夏”生产顺畅,全市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的理念,加强农机手技能培训提升机械化收获质量,组建12支技术专家服务团队分赴各乡镇(街道),从收割到晾晒提供全链条技术指导。各基层政府大院、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村级办公场所等适宜晒粮的公共场所全面开放,优先用于群众晒粮。
  目前,全市78万亩小麦收获完毕,夏播工作也基本完成,今年全市共播种夏玉米65.21万亩。

更多>>  禹城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市 78 万亩小麦颗粒归仓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