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625期 >> 第A1版:要闻
齐河“超高产”科技小院着力发展新技术、探索AI推广模式——
科学种田有“质”更有“智”
□文/图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陈璐肖家奇

陈玥君(左)和谯英军统计麦穗上的小穗数


  最近经历了一场夏雨,焦庙镇的万亩方农田里,新播的玉米钻出了新芽,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其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生陈玥君俯身观察玉米幼苗的长势,他正开展在粮食种植密度方面的实验。自2024年4月来到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后,陈玥君已在这里度过了许多时日。
  中国农业大学山东齐河超高产种植制度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产一线的科技服务平台,由中国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齐河县政府和山东省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五方共建。作为全国首个以“超高产”研究为目的的科技小院,目前已有20余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和30余位教授、专家入驻。齐河和企业为其安排了225亩的试验示范基地。
  陈玥君所从事的高密度种植实验并非简单地多种几棵作物。就拿现在他开展的玉米实验来说,一般而言,早熟品种的种植密度高于晚熟品种,高产田选择密度的上限,中低产田则选择下限。例如,晚熟高秆品种每亩种3000到3500株,中熟品种3500到4000株,早熟矮秆品种可达到4000到5000株。而在陈玥君的实验里,他大胆地推广起了6000株/亩甚至7000、8000株/亩的高密度种植。
  这一实验让当地农民既惊叹又期待。不少农民表示,他们种地多年,心里也常琢磨着能否提升种植密度、增加水肥来提高产量,但因担心风险太大而只是想想。陈玥君的实验,让他们看到了新希望。为了摸索出更多改良种植的方法,陈玥君还在曹虎村承包了十亩地,与当地农户“比赛”种庄稼,对比自己的种植方法与农户传统种植方法的差异。
  对于粮食产量能否大面积增产的问题,科技小院学生院长、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胡一民信心满满。胡一民认为,气候、土壤、种子、农技是影响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在气候和土壤条件基本相同、种植品种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先进农业技术是增产的关键。例如在华北平原,采用播前深耕等技术可使小麦产量增加10%以上。
  在齐河科技小院,科研人员与农民相互学习,各有收获。陈玥君说,当提及模型、方程等专业术语时,农民往往难以理解,但在小麦长势、病害识别等方面,农民丰富的经验让他们瞬间成为自己的“老师”,他们能一眼看出田地的问题,甚至预测病害趋势,这些都是实验室里学不到的宝贵经验。
  焦庙镇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谯英军在与教授、研究生们接触后,也有了深刻的感悟。他说,以前种地只关注焦庙镇和齐河本地的产量,如今发觉本地合作社规模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外国的大农场模式难以直接复制,还需要探索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发展方向。”他介绍。
  焦庙镇全镇共有9.47万亩耕地,农户们更习惯“互帮互助”的传统协作方式。今年62岁、有着40多年种地经验的赵士庆,在曹虎村种着200多亩地。前阵子他与科技小院的教授们交流时,教授们建议他考虑今年可能有干旱的情况,不要总种单一品种,他欣然接纳了建议。
  此外,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在与齐河当地的接触中,了解到齐河正在努力推广智慧农业。受此启发,小院教授们找到第三方开发农业AI,希望日后能推广给广大农民,让农民遇到问题可通过AI获得解答。目前,这一工作正在推进中,当地农民对此充满期待。
  如今,科技小院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智慧中枢”。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它不仅带来良种良法,构建起粮食生产全产业链,还推动农机技术革新,助力焦庙镇乃至整个齐河县从“经验种田”迈向“科技种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变。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科学种田有“质”更有“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