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618期 >> 第A4版:文化
难忘“三夏”情
□聂顺荣

  蝉鸣撕开六月的天幕时,故乡的田野便裹着热浪,翻涌成金黄的海。“三夏”是悬在农人眉梢的弦,绷紧了整个季节的晨昏。那些与烈日较劲、同时间赛跑的日子,像刻在年轮里的印记,越久越清晰。
  麦芒刺破晨雾,露水还凝在草尖。村里的老黄牛早被套上犁耙,“哞哞”的叫声唤醒沉睡的村庄。父亲扛着镰刀走在田埂上,裤脚沾着夜露,身后跟着蹦跳的我。远处的麦浪里,早已晃动着三三两两的身影,他们弯成弓的脊背,将成熟的麦子揽入怀中。镰刀与麦秆摩擦的“沙沙”声,混着布谷鸟的催促,织成夏日里最动人的交响乐。
  正午的太阳像个大火球,烤得人喘不过气。打麦场里,石磙一圈圈碾过摊开的麦子,金黄的麦粒簌簌掉落。大人们挥汗如雨,顾不上擦一擦额头的汗水,只为让粮食尽快归仓。短暂的午休时光里,麦秸堆成了简易床,铺成了天然的席子,大人们枕着草帽,在麦香中沉沉睡去。孩子们则像小猴子般在麦秸垛间穿梭,偷偷摘下田边熟透的西红柿,咬上一口,酸甜的汁水溅在衣襟上;或是折下狗尾巴草,编成小兔子的模样,互相炫耀着彼此的“杰作”。
  日头西斜时,大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他们用木锨将麦粒高高扬起,借着风势吹走麦糠,金黄的麦粒便如雨点般簌簌落下,在地上堆成小山。孩子们也不甘示弱,举着小扫帚在旁边帮忙。胆大的孩子还会趁着大人不注意,一个猛子扎进刚摊开的麦粒堆里,翻几个跟头,惹得麦粒沾满头脸,引得众人又好气又好笑。
  夜幕降临时,场院里亮起昏黄的灯光。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家带来的饭菜。月光洒在新打的麦粒上,泛着细碎的银光。大人们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计划着秋播的种子;孩子们追逐打闹,笑声惊飞了枝头的夜鸟。
  记得有年麦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打破了平静。乌云压得很低,狂风卷着尘土,将晾晒的麦子吹得四处飘散。全村人自发拿起扫帚、木锨,在雨中抢收粮食。雨水顺着脸颊流淌,衣服早已湿透,可没有一个人停下手中的活计。当最后一袋麦子搬进粮仓时,大家相视一笑,笑容里满是劫后余生的欣慰。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三夏”不仅是农忙,更是乡亲们守望相助的情谊。
  随着时代的发展,联合收割机取代了镰刀,“三夏”的劳作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无论岁月如何流转,“三夏”承载的情感永远不会褪色。它是父辈们用双手托起的希望,是乡村记忆里最温暖的底色。如今,每当我闻到麦香,金灿灿的麦田、忙碌的身影、此起彼伏的欢笑声……这些画面依然历历在目。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三夏”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