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618期 >> 第A4版:文化
古代的夏至节
□聂难

  “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翻开《恪遵宪度抄本》,短短数语,便将夏至的天文奥秘与极致之态勾勒得淋漓尽致。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夏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更演化成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对时序的感知,以及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夏至的渊源,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聪慧的古人以“土圭测景”之法,观测日影变化。当竹竿的影子在正午缩至一年最短,白昼时长达到极致,他们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特殊时刻,将其定为“夏至”。《尚书·尧典》中记载的“日永星火,以正仲夏”,便是先民对夏至时节白昼漫长、星象变化的早期认知。这种对天文现象的精准观测,不仅为农耕生产提供了时间指引,更在岁月流转中,孕育出丰富的夏至文化。
  在古代,夏至被视为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礼记·月令》有言:“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古人认为,夏至这天阳气达到鼎盛,自此阴气开始萌生,万物生死分化,天地间充满微妙的变化。基于此,夏至衍生出诸多庄重的祭祀仪式。周代时,帝王会在夏至日率领群臣至北郊祭地,祈求消除灾疫、五谷丰登。祭坛筑为方形,取“天圆地方”之意,祭祀过程庄严肃穆,祭品、乐舞皆遵循严格规制,尽显古人对天地自然的尊崇。
  夏至三候,亦是古人对自然物候细致观察的结晶。“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逸周书·时训解》中记载的物候现象,宛如一幅幅灵动的夏日画卷。古人认为鹿属阳兽,感阴气渐生而鹿角脱落;蝉在夏至后破土而出,振翅高歌,奏响夏日乐章;半夏作为药用植物,于农历五月生长,因其生长周期恰在夏季之半而得名。这些物候变化,不仅是自然时序的信号,更融入古人的生活智慧,成为指导农事、预测天气的重要依据。
  夏至的民俗风情,同样在古籍记载中熠熠生辉。饮食上,“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由来已久。《荆楚岁时记》虽未明确提及夏至吃面,但面食在夏季消暑解腻的特性,使其逐渐成为夏至餐桌上的主角。古人还讲究在夏至尝新,《清嘉录》载苏州一带“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新麦制成的粽子,既是对祖先的祭祀,也饱含迎接丰收的喜悦。此外,夏至还有“称人”的习俗,据《吴郡志》记载,人们会在庭院中架起大秤,男女老少轮流称重,以祈求健康顺遂,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习俗,展现出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古老的天文观测到庄重的祭祀仪式,从物候变化到民俗风情,古代夏至节犹如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记录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它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情感的寄托、文明的传承。当我们回望历史长河中的夏至,那些尘封的古籍记载、古老的习俗活动,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我们得以触摸到古人的生活温度,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代的夏至节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