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华店镇闫庄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
年销千万元 甜瓜变致富“金瓜”
□文/图 见习记者孙芷琪本报通讯员吕金泽李攀

村民享受丰收喜悦


  眼下正是甜瓜成熟的时节,近日,走进华店镇闫庄村村民王洪刚的高温大棚,阵阵浓郁的甜香扑鼻而来,在翠绿藤叶的掩映下,一个个浑圆饱满的甜瓜吊挂在藤叶之中,油亮饱满,惹人喜爱。棚外,村民们正忙着给刚采摘下的甜瓜套上保护套,装箱贴标,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10天前,济南的老顾客直接订了一个大棚的甜瓜,最近准备来取货。”王洪刚擦着汗,笑容里满是丰收的喜悦。他自家有2个高温大棚,种的都是博洋系列甜瓜。高温大棚内的甜瓜可收获三茬,第一茬产量在2000公斤左右,后两茬产量可增加到2500公斤,批发价每公斤6到8元。
  “我们村种甜瓜有30多年历史了,这里的瓜能畅销全国各地,就是因为沙土种植,种出来的瓜口感沙沙的,特别受欢迎。”闫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志民介绍。早期,闫庄村以种植粮食作物为生,每亩地年收入不足千元。20世纪90年代初,王志民与几位农户一同前往潍坊昌乐等地学习瓜果种植技术。回来后,尝试种植,没想到首茬就喜获丰收。于是,他开始在村里大规模推广大棚种植,由于逐年跟进农业种植技术,坚持使用有机肥提升地力,并采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防治虫害,种出的瓜又香又甜,深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全村共有400多亩地种植甜瓜,高温棚加上普通棚共有94个,有博洋9号、羊角蜜、绿宝石等10余种甜瓜产品。“现在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上了甜瓜,全村仅甜瓜的年销售收入就能达到1400万元以上,一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超过20万元。”王志民自豪地说。
  “我们在管护上下足了功夫。”谈及如何保证甜瓜品质,王志民表示,所有甜瓜大棚均采用科学化种植方式,棚内二道覆膜保障温度和充足的光照,使用有机肥料提升土壤肥沃度。同时引入先进的滴灌技术,精准控制水分和养分供给,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病虫害侵扰,杜绝农药残留,为甜瓜的头茬生长和抢“鲜”上市做足准备。
  在甜瓜种植这件事上,村民们可是有着说不完的话。闲暇时候,大家总爱聚在一起,聊的话题十有八九都离不开自家的甜瓜种植情况。他们互相分享着种植经验,从选种、施肥到灌溉、防病,每一个环节都讨论得热火朝天。谁家要是丰收了,忙得人手不够,村里的其他人都会二话不说,主动上门去帮忙。
  甜瓜产业的蓬勃发展,还为村民们提供了就近就业的机会。60岁的村民王方银,从栽苗时期便在大棚里忙碌,每天在家门口就能挣到120元。“这比到外面打工强多了,”他感慨地说,“既能照顾家,又能挣到钱,心里特别踏实。”像王方银这样的村民在闫庄村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在大棚里打工,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学到了种植技术,为将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华店镇始终坚持‘强特色、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依托甜瓜、火龙果、草莓等特色产业,不仅开辟了农民增收新路径,更为设施农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有力推动了华店镇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华店镇人大主席高加顺介绍,华店镇将持续打造“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通过抖音直播等平台,拓宽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致富,推动全镇迈向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致富路。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年销千万元 甜瓜变致富“金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