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312期 >> 第A2版:要闻
齐河通过扩量提质绿化、城乡一体绿化、部门聚力绿化——
“植”此青绿 大地披上春日新装
□本报记者钟伟本报通讯员宋景超司庆正 王珍珍

俯瞰齐河大地


全民植树造林


市民“出门进园、抬头见绿”


特色种植产业旺


优美环境引来白天鹅


浇灌苗木


俯瞰马集镇“黄河第一驿站”


  三月春风吹拂齐河大地,只见阡陌之间树木开始透出新绿,湖泊湿地飞鸟云集,绿色齐河正踏歌而来。
  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绿色发展是长久之计。近年来,“高质量”成为齐河国土绿化的关键词,齐河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战略牵引,通过扩量提质绿化、城乡一体绿化、部门聚力绿化,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山”兼得的发展路子。
扩绿 打造“黄河水乡”的诗意栖居地
  在黄河之畔的齐河,一场规模宏大且意义非凡的绿色行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齐河县大力推进德州市黄河下游滩区(山东段)土地综合整治(造林绿化)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唯一支持德州的“一市一县”沿黄区域造林绿化项目。
  自2024年开始,齐河计划利用2年时间完成整个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工程实施。全县秉持着造林绿化“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模”的目标,综合运用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等多种措施,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类施策,不断提升绿化质量。
  在一处人工造林现场,记者看到,技术人员正耐心指导着工人进行植树作业。“树苗栽植时要往上提一提,然后踩实,埋土至根茎位置,这样才能保证树苗扎根稳固,茁壮成长。”技术人员一边示范,一边说道。
  “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就要适地适树、适时适法,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我们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不断加强对林木的管护和对绿地的养护,提高绿化造林质量,将国土绿化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把‘黄河水乡’打造成诗意栖居地。”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兼林业局局长冯义民介绍。
  向绿而生,逐绿前行。县城内,公园游园星罗棋布,市民徜徉其间,尽享诗意栖居。在乡村,人们巧借村旁、宅旁、路旁、水旁闲置地块,因势利导推进绿化美化,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构建起“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生态格局。
  无论城乡,人们在绿化中通过乔灌花草立体搭配,形成极具地域特色的绿化景观体系。
  如今,“出门见绿、迈步赏景”成为老百姓的日常,现在,不少居民说起自己家,自豪表示“环境特别好”。
  齐河并未局限于以往单纯的植树造林思维模式,而是积极创新造林模式。齐河县依托沿黄、临水、湿地田园基底,统筹实施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和谐共生齐河路径。
  聚焦“岸更绿”,齐河县高标准打造黄河生态廊道,造林绿化面积达2万亩以上;城东万亩林海年可涵养水源39万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31.6万吨、产生氧气23万吨、吸尘7600吨。
  聚焦“河更畅”,以“有河要有水,有水要有鱼,有鱼要有草,下河能游泳”为目标,对20多条河流进行综合提升,让县域“水韵”更加悠长。
  聚焦“景更美”,打造赵牛河等4处人工湿地,建成110多处公园游园,让城市“气质”更加灵动。
兴绿 两河牵手育出生态“聚宝盆”
  阳春时节,万物复苏。马集镇潘庄村的绿化工作正有序推进中。“我们去年年底就规划好要绿化的地块了,今年3月开始动工。”马集镇副镇长黄全胜介绍,“今年,我们计划在前刘堂村、潘庄村、方翟村等区域完成约200亩的绿化工程,涵盖杨树、白蜡、冬青等多个品种,致力于打造一个四季有绿、色彩丰富的生态家园。”
  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提升了乡村的“颜值”,更成为项目落地、产业发展的强大磁石。黄全胜表示,凭借良好的生态基础,他们成功吸引了两个农业产业园项目,总投资达500万元,带动了百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草莓红了、樱桃发芽了,这些都是俺们的‘致富果’‘发财树’!”当地村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数据显示,这两个产业园年总产值达200万元,人均增收近3万元。
  站在潘庄村的堤顶路上,一边是九曲黄河的雄浑激荡,一边是绿树成荫的生态廊道,潘庄闸作为引黄干渠渠首,是德州境内黄河的制高点,也是德州市“两河牵手”工程的南端起点,更是齐河县精心打造的生态名片。
  近年来,马集镇紧紧抓住“三类地”开发机遇,巧妙整合村庄内闲置宅基地和闲散土地,规划建设了集餐饮、娱乐、康养、休闲度假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黄河风情特色民宿聚集区“黄河第一驿站”。
  为有效调动民众参与苗木种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齐河根据各镇街所需苗木总量,全县统一采购苗木并免费发放。各乡镇(街道)集中调配辖区资源,全力以赴推进绿化工作,其中宣章屯镇秉持“应种尽种”的工作原则,依托赵牛河、徒骇河地理优势,积极开展沿河水系绿化;潘店镇创新工作思路,制定补贴政策,在免费提供树苗的基础上按亩给予奖励,想方设法提高林农造林积极性。
  如今的齐河大地,绿色已成为最动人的底色。经过多年的持续造林绿化,齐河县绿化面积不断扩大,在2024年就造林12326亩。随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一个个绿色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齐河通过巧妙串联起60余公里沿黄岸线的河湖、农旅、文化等资源,将曾经零散的生态景点整合成一片连绵的风景带,打造出了一条集黄河生态体验、黄河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弘扬、乡村振兴展示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0余亿元。
  “过去,我们种树是为了绿化;现在,我们种树是为了发展。”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军感慨道,“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下的常青树,已然成为摇钱树,生态优势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护绿 和谐共生引得天鹅来做客
  3月10日,焦庙镇黄马村村民姜淑霞利用春季回暖有利时机,对道路两侧苗木进行整形修剪、浇灌,同时去除枯枝、断枝、密集枝等。和她一起的,还有另外两名当地村民,他们穿着橘黄色马甲,沿着华焦路,一边做好道路两旁树木的养护,一边清理路边沟垃圾杂物。这是由县交通运输局聘请当地村民组建的“华焦路养护队”,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齐河围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和绿化保护,建立县有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员、乡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路域环境保护队伍。
  而这,只是齐河县做好绿化管理工作的冰山一角。今年以来,齐河通过高位推动、制度创新和部门协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县级总林长会议两次召开,聚焦国土绿化与森林防火,同步动态调整林长责任体系,120块公示牌矗立林间,让责任目标“看得见、摸得着”,通过细化护林措施,形成每一棵树有人管、每一件事有人做、每一份责有人担的机制,切实解决“重栽轻管”问题,做到“栽植一片成活一片”,累计协调解决湿地保护、病虫害防治等生态难题40余个,实现生态治理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好生态带来新惊喜。3月初,5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翩然降落齐河县城区的沁园湖,这群北归精灵已连续多年选择在此驻留补给。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齐河统筹实施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强化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维护,呈现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观,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的努力。展开城南区域的地图,可以看到其中有1/4面积是绿地和水面。齐河在河岸、湖滨、公园内种植大量绿化苗木,营造城在绿中、水绿交织、碧水绕城的自然生态景观,将城市、广场、公园有机结合,形成了集湿地、水系、风景游览于一体的生态长廊,让群众“出门进园、抬头见绿”。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既需要系统治理的科学规划,更离不开执法监管的坚实保障。
  在“护绿”战场上,多部门协同作战已成常态做法。县自然资源局、公安局、市场监管局联合开展“清风行动”“绿盾行动”,让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无处遁形;县法院、检察院创新“生态修复+法治宣传”模式,在湿地公园设立巡回法庭;将生态保护课程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万名师生参与的“生物多样性日”活动成为流动的绿色教育课堂。数据显示,近两年全县累计开展联合执法32次,检查经营场所500余家。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植”此青绿 大地披上春日新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