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50122期 >> 第A4版:文化
古韵悠悠话小年
□田雪梅

  当岁月的烟痕悄然爬上历史的青砖黛瓦,当古老的歌谣在时光的缝隙中悠悠传唱,小年,这一传统佳节,如一坛陈酿的美酒,悠悠散发着馥郁醇香,牵引着我们踏入古人的烟火日常。诗词是时光的琥珀,锁住了小年的万千姿态,每一句都饱含着先辈的情思与期盼,带我们领略那穿越千年的温暖与慰藉。
  “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林光的诗句,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被童真点亮的小年。孩子们欢天喜地,带着满满的虔诚向灶神行礼,清脆无邪的笑声,与激昂欢快的箫鼓声相互交织,把整个世界都渲染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在孩子们眼中,小年是充满惊喜与欢乐的时光。
  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描述,“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小年祭灶,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坚守,更是邻里间联络感情的纽带。邻里相聚,分享着美食,畅谈着生活的点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在这里,没有贫富的差距,只有浓浓的人情味。在寒冷的冬日里,这份邻里情谊如同一团温暖的火焰,驱散了寒意,温暖了人心。
  范成大的《祭灶词》,展开一幅生动的民俗风情画。“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小年,人们怀着敬畏之心,精心准备着祭品,“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为自家美言几句。男人们认真地酌酒献祭,女孩子们羞涩地回避一旁,整个仪式庄重而又充满生活气息。“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杜文澜的《木兰花慢·送灶》,为小年增添了一抹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夜半时分,爆竹声此起彼伏,人们送灶神归天。“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庄重的仪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后,“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节日的欢乐氛围瞬间弥漫开来,透过这烟火日常,我们看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文天祥的小年,满是漂泊的孤寂与对故乡的思念。在北方的寒冬腊月里,他遥望故乡,心中的乡愁如潮水般翻涌。“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时光匆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小年这个特殊时刻被无限放大。漫天飞雪恰似他剪不断的愁绪,偶尔飞过的大雁,载着他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牵挂。此时的小年,是游子心中那一抹化不开的乡愁,是对亲情温暖的热切渴盼。
  岁月的长河悠悠流淌,在古老华夏的文化渊薮中,小年是一枚镌刻着温暖与希望的琥珀,封存着千百年的人间烟火,它是民俗长河里的涓涓细流,也是文化苍穹中熠熠生辉的星辰,承载着千年的情愫,跨越时空,触动着我们的心灵。小年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每一首诗词都是一个记忆的片段,汇聚成了我们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情感。让我们怀揣着这份对古韵的热爱,将小年的温暖与文化代代相传,让它在未来的时光里,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韵悠悠话小年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