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晏城街道孟井村办起红柳加工坊——
4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

孙延杰整理红柳产品


  文/图 记者李晓楠 通讯员杨澜董勇
  10月10日,走进晏城街道孟井村红柳加工坊,一派繁忙的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熟练地将红柳加工成红柳签,然后进行整理、包装,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在这里,既有经验丰富的老人,也有心灵手巧的妇女。他们曾经是村里的留守群体,如今却已成了红柳加工坊的主力军。
  “红柳加工坊是我们为提高村集体收入和解决留守人员务工问题,探索出适合本村发展的特色产业。”晏城街道孟井村党支部书记孟凡平介绍,孟井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村民和集体收入比较单一,且留守人员较多,村民的生活也并不富裕。为解决这一难题,在晏城街道三合党建联合体引领下,村里开始探索发展特色产业。
  经过多次商讨考察,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红柳加工上。于是,2021年,在党建联合体的引领下,孟井村利用乡村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孵化成立了孟井红柳加工坊。红柳加工坊的运营模式采用了“第三方+用工需求+村民就地转化劳动力”的方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工坊的订单来源,又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目前,孟井红柳加工坊已经与山东、河北、河南等多个省市的批发商建立了长期合作供应关系,产品供不应求。
  在红柳加工坊的带动下,孟井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集体收入不仅显著提高,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妇女也有了去处。“以前在家里没事干,就只能做做家务。现在好了,有了这个红柳加工坊,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仅能照顾家庭,还能赚钱补贴家用,加工红柳都是计件算钱,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老伴儿搭把手还能挣得更多。”村民石俊芳一边熟练地整理着红柳签,一边笑着说。
  “村里的老人和妇女现在是我们生产的‘主力军’,他们加工的红柳质量好,效率又高,深受客户的喜爱。”孟井红柳加工坊经理孙延杰介绍,像石俊芳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在工坊里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也为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截至目前,红柳加工坊为40余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增加约2万元。
  不仅如此,一些村民看到了红柳加工的前景,纷纷开始尝试自己创业,他们与红柳加工坊开展深入合作,成立了小型加工点,进行流水线生产。在红柳加工坊的带动下,孟井村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红柳加工基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40余名村民人均年增收2万元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