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240117期 >> 第A4版:文化
火炉温暖的童年时光
□纪方亮

  儿时读书的学校在乡下。逢冬天,每间教室便支起了火炉。火炉都是支在教室最中间,可以让教室里的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得到火炉带来的温暖。炉子是铁铸的,很厚重。烟筒则是由铁皮一节一节地插起来,很轻。先是直立,再经过一个拐脖通向窗外。为了牢固,烟筒用细铁丝拴牢,固定在教室的墙上。
  引火用的干柴火是每个孩子带来的。乡下到处都是小树林,上学的路上随手就能拾一大堆。教室后面的一角,用砖头围了起来。里面倒满了柴火,如同一座小山。不少小块的煤堆在了柴火堆旁,学校有个大的煤堆,每个班级的煤用完了,可以自己去挖些回来。
  炉子支起来的同时,班主任老师也定好了班里的“炉长”。每天清晨,炉长就会第一个来到教室。他先要把煤灰清理干净,再把炉底安好,把柴火倒入炉子里。找上几页废纸从掏炉灰口放进去,划一支火柴把废纸点燃,透过炉底,火苗就把柴火引燃了。
  待柴火的火苗熊熊燃烧之后,就开始寻一些大一点的块煤,压在已经散发出浓浓木香味道的柴火上。盖上炉盖,就听到炉子里“啪啪”燃烧的声音。教室里慢慢地升起暖意。刚生炉子那会,教室里有烟,等大多数同学进教室时,烟早已经散尽,炉子里的火,烧得正旺。块煤并不多,班级用的多是散煤。待块煤烧红之后,就开始往炉子里添用水和好的散煤了。
  下课时间,炉子周围肯定会坐上一大圈人。很多孩子从家里带来花生米,放在炉盖上烘烤着。炉火正旺,翻不及的话,花生米一侧立刻就焦黑了。有专门拿铅笔帮翻花生米的孩子,见哪些好了,用铅笔把花生拨出来,拿了书接着。
  中午放学后,带饭的孩子,都围坐在火炉旁,把各自的饭盒掀开,放在一起吃。中午的一顿饭,大家可以吃到不同的好几道菜,那场景,历历在目。
  不知何时,蜂窝煤在我们这突然流行起来,我们都叫它煤球,学校也赶了个时髦,进了一批。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取暖效果要好于煤块,而且还便宜,渐渐地,校园里的煤堆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专门有个杂物间放置煤球。
  火炉陪伴我们儿时的一个又一个冬天。虽然因为家离学校远些,从没有当过炉长,但每个清晨,我去班里也是很早的。我常常帮着炉长清理炉灰,帮着生炉子,帮着添煤。所以,我才对冬天的火炉记忆深刻。对于火炉,别有一番情感在心头。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火炉温暖的童年时光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