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县第五中学设立特色社团,加强红色教育,厚植学生成长沃土——
以爱立教 校园“如家”

学生到齐河党员教育体验基地参观学习(资料图)


学生参加陶艺社团课。记者 黄晓龙 摄


  

□本报记者 黄晓龙 本报通讯员 朱铭娟 孟雁
  4月7日,步入齐河县第五中学的校园,教学楼内书声朗朗,操场上欢声笑语,伴随着和煦的春风,奏响一支青春旋律。齐河县第五中学目前在校学生2862人,其中住校生就有2318人,加之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如何培养教育好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成为该校关注的重点。
  “建校8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打造‘有爱的教育、如家的校园’文化,把爱和家理念贯穿学校发展始终。”齐河县第五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贾张杰说。他们通过丰富社团活动、提升教师能力、常态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厚植红色文化等方式,用心、用情营造“如家”校园,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心理健康特色学校、德州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10多项省、市级荣誉。
特色社团活动特色社团活动 搭建个性发展之家
  社团课每个学校都有,可把社团课放在下午的前两节来上的学校并不多,齐河县第五中学就是这样的“个例”。
  3月31日下午,校园里到处活跃着初二学生的身影。绿茵场上,足球社团的学生正在进行一场友谊赛。初二(7)班的学生马志豪从初一就参加了足球社团,“我非常喜欢足球这项运动,学校不但有足球社团,每周有一节足球课,还编排了足球操,足球既锻炼我的身体又让我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足球社团的指导教师徐涛介绍,目前学校参加足球社团的人数在130人左右,学校还成立了男、女足球队,2020年,球队在全县中学生足球联赛中获得男、女子组“双冠”。
  “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起来,能够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提升能力,培养自信、团结协作水平,因此,参与社团活动非但不会影响学业,还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齐河县第五中学副校长朱海龙表示。他们对社团进行整体规划,将每周二、三下午的前两节课安排为初一、初二学生的社团课,开设涵盖绘画、体育、音乐等领域的20多个社团,形成了“教师人人带社团、学生自主选社团、学校周周有社团”的活动新局面。
  在对内挖掘教师潜力的同时,该校还主动“走出去”,聘请多位具有一定专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到校担任社团辅导老师,齐河县闻雷黑陶工作室总经理李闻雷就是其中之一,本学期他担任该校陶艺社团指导教师。“通过学习黑陶制作技艺,拉近了学生与黑陶文化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接触、融入黑陶文化,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也能探索出全新的非遗传承之路。”李闻雷说。为了保障社团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学校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深入研究,制定社团考核评价制度,成立社团活动考核评价领导小组,每周对各个社团的活动开展情况、学生考勤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纳入年终考核,以特色社团打造学校特色品牌强校之路。
教师队伍培育特色社团活动 构建幸福成长之家
  3月17日下午2点,在学校的阶梯教室,一堂英语公开课正在进行。教师李萌萌通过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合作意识,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气氛热烈。
  准确把握调动课堂氛围,也得到了台下观摩课程的教师们频频点头认可。相比入职后第一堂公开课的情景,李萌萌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之大:“第一次上课只想着生搬硬套各个环节,不会与学生互动,内心除了紧张什么都不记得,如今,我能够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便于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解知识。”
  从初出茅庐时的不知所措,到如今把控自如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改变在齐河县第五中学的青年教师中不在少数。
  齐河县第五中学副校长陈显华介绍,学校高度重视集体备课,为增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落实半天无课日,确保参与时间;规范集体备课的程序,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建立以说课为平台的集体备课制度;成立学科专家团队,深入课堂听课,为课堂把脉,及时评课,寻找症结,助力教师成长;每学期组织同课异构活动,组织全校观摩示范课,提升教师业务能力。
  去年10月该校启动“走进课堂,促青年教师成长”活动,常态化开展听课和学习研讨,学校还对全体青年教师提出了7大量化考核细则,学期末进行评比、表彰,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学校骨干教师。在全县集体备课活动中,该校先后有12科次获一等奖,7科次获二等奖;教学能手评选中,10人获评县级教学能手,王绪坚、张爽和索冬青等3人获评市级教学能手,其中王绪坚获特级教师荣誉;“一师一优”课2人获市级一等奖,2人获市级二等奖,3人获市级三等奖;1项市级重点课题,4项县级课题申请开题。
  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教师特色就是学校特色。该校将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优秀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狠抓干部、班主任和青年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构建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目标管理体系,发挥个人应有的整体效能,创建人人有任务、人人有目标、人人都幸福的工作环境。
  在促进教师成长的过程中,围绕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学校通过教代会,对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多方协调,解决教师子女就近入学问题;学校还实施了“五中宝贝工程”,安排专人接教师子女放学并辅导作业,积极为教师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人性化的管理和领导的模范带头,形成了教师乐业、勤业、精业的工作态势,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考前心理疏导特色社团活动 筑起学生情感之家
  “父母总问我学习成绩,老师你说我能考上高中吗?”“老师,我这几次测验发挥不好,是不是太紧张了?”“老师,我晚上一梦到中考就睡不好,该怎么办?”
  临近中考,学校心理教师高俪最近总会遇到学生因紧张而出现考前焦虑的问题。“中考承载着每一位初三学生的梦想,也承载着家长和亲朋们的希望,面对人生第一次重要的考试,难免会产生压力,但过度的焦虑与压力会引起心理负担过重,智力水平受到抑制,影响考试发挥。”高俪介绍。为了解答中考冲刺心理和思想上的困惑,舒缓初三学生压力,学校10名心理教师常态化进入毕业班班级,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通过倾听、耐心分析、巧妙突破,针对困扰学生的亲子关系、青春期叛逆、人际交往、中考压力等问题,运用专业知识、经验和技巧,为迷茫中的学生剖析原因、指明方向、找准方法,鼓励他们尝试改变,争取中考取得好成绩,考上理想的高中。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没有成熟,遇到压力不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学校学生主要为住校生,与家长沟通交流少,难免产生孤独和焦虑,老师的关心关爱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该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主任李振说。
  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培训、课题研究、课程开发等提供必要的支持,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内容,每学期都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通学校心理信箱和心理报,利用板报、墙报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并以心理学为基础,系列活动为依托,创新班主任管理模式,形成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心理委员等“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教育理念。
  一个个老师用爱浇灌学生的生动事例在学校生根发芽:初三(13)班班主任张文静开学送全班学生钩针玩偶鼓励学生备战中考;初二(14)班班主任边勇将全班48名学生的名字写成一首诗;初三(8)班教师李静为学生缝补校服等等。
根植爱国情怀特色社团活动 打造红色文化之家
  3月24日,齐河县第五中学初一全体学生和教师1000余人来到齐河县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清扫了烈士纪念碑前空地上的落叶和杂草。两名团员代表向烈士纪念碑敬献了花篮,参加活动的师生向革命烈士集体默哀并行三鞠躬礼,表达对烈士的无尽哀思和崇敬之情。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本学期开学以来,该校各班先后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开学第一课;围绕党史,开展手抄报、书法、剪纸、演讲等活动;组织初一年级师生到齐河党员教育基地参观学习。
  “学校是开展红色教育、弘扬红色精神的主阵地。”齐河县第五中学副校长王吉河说,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论述,他们将红色教育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为保障红色教育沿着鲜明方向开展,该校编制《齐河五中党史国史教育校本教材》。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结合红色文化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宣讲红色革命故事,铭记革命英雄。他们还将红色经典书籍列入每年寒暑假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将经典革命诗词、红色剧目列为学校“经典诵读”活动主要内容。
  “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有助于把红色种子潜移默化地播撒到学生心中。去年12月30日,我们举办红色基因传承暨元旦晚会,缅怀红色历史,追忆峥嵘岁月。组织学生到济南、曲阜、北京等地研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王吉河说。
  立足“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他们依托县关工委在学校打造党史国史基地;在校园主道设置红色文化长廊,悬挂红色历史图文资料宣传牌,定期组织学生轮流参观红色文化展厅和红色文化长廊,让学生时时刻刻浸润在红色氛围中;开展唱红歌、跳红舞、培养红色文化主持人和红色文化解说员、定期开展红色主题班队活动和英烈祭扫、参观革命展厅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励全校师生学习革命精神,把激活红色基因的德育实践融入成长成才的全过程。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爱立教 校园“如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