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焦庙镇立足农业品牌工程,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村一品”打造农业强镇
□本报记者黄晓龙本报通讯员李烨邵叶张绍帅

齐力新公司实施喷防作业(资料图)


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面点室内,工人正在生产杂粮包。记者黄晓龙摄


  金秋时节,焦庙镇田间地头一派繁忙,农户们抢抓农时,在开展秋收的同时有序进行秋播秋种。“今年,全镇共有秋收作物面积9.3万亩,目前秋收秋种已接近尾声,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10月17日,焦庙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玉刚介绍。
  焦庙镇位于齐河县城东南部20公里,与济南隔黄河相望,全镇总面积109平方公里,现辖91个行政村,4.7万人,耕地面积9.35万亩。
  作为齐河县的传统农业大镇,粮食绿色优质生产一直是焦庙镇农业工作的重心,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全县的饮用水源地(韩庄、芦庄)、水利部节水灌溉试点项目均位于该镇。同时焦庙镇还是农业部认定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该镇在立足粮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业服务机构,实施“一村一品”品牌工程,加快食品产业园建设,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业强镇,为乡村振兴和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强基础完善配套设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原来种地收成好不好,要看两方面因素,一个是经验,一个是天气,尤其是种地的经验,没个五六年的摸索根本不行。”双庙屯村种粮大户郭延德说。作为一名已经种地20多年的“老把式”,47岁的郭延德可谓是村里的“土专家”。
  如今,这位“专家”闲了下来,该村自2008年纳入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方,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近年来又实施了水肥一体化工程,昔日靠经验种地变成了如今科技种粮。“过去种地大水漫灌,一亩地需要两个小时60多立方米的水。现在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一个人就可以管控上百亩的地,用水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一,浇地的同时还可以施肥施药,省时省事还省了钱。种地靠科技,绝对有奔头。”郭延德乐呵呵地说。目前,水肥一体化工程已覆盖焦庙镇9个村6000多亩耕地。对新灌溉模式,村民们称赞既节水又省工。
  高标准农田可谓是耕地中的“白富美”,2008年国家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落户齐河,焦庙镇成为首批试点地区,在小麦生产上,实现了统一良种供应、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宽幅精量播种、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病虫害统防统治、深耕深松等“八统一”技术;在玉米生产上,落实了种植高产耐密品种、抢茬机械单粒播种、测土配方施肥、机械收获、适期晚收、一防双减等“六配套”技术,关键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率均达到100%。
  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在县财政投资基础上,该镇不断提升田间基础设施水平,以路、水为核心,狠抓乡田建设,落实“沟、渠、路、林、水、桥、涵、闸、井、电”十配套,实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2017年首次实现万亩方大面积“吨半粮”目标,2019年全镇粮食总产13.5万吨,2020年小麦平均亩产约640公斤,始终保持全县前列。国务院原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胡春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吉炳轩、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等多位领导曾来焦庙镇视察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并给予高度评价。
  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的保障。为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该镇与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技能培训,发放技术明白纸,镇上配备了15人的农技推广队伍,选择30个村级科技示范户,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形成县有专家团队、镇有技术员、村有明白人的县乡村三级农技服务体系。
优服务推行“农田托管”,农民省心又增收
  本应是秋收秋种最忙时节,周庄村村民王文明却没有像往年一样忙地里的事儿,在济南干着木工的工作。“家里的地交给了‘田保姆’,从种到收、从浇水到施肥,样样都不用咱操心。 ”王文明介绍,他指的“田保姆”就是农业服务公司。王文明将家中的近10亩地流转给了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按照每亩500公斤产量乘以当年每公斤粮食市场价格付给他收益,“这样算来和自己种收入相当,我还有时间出去打份工,一年还有八九万元的收入,多好呀。 ”王文明笑着说。目前,该村708亩土地已全部流转给了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进行统一管理。
  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0月。公司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林业病虫害统防统治、农业生产资料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推广和服务,业务范围涉及农业的耕、种、管、防、收等各个环节。通过与其他植保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粮食种植合作社合作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小麦、玉米“全托管”“半托管”等不同形式的服务。公司建有装备库1600平方米,药品库1000平方米和1处日处理能力500-1000吨、年存储能力3万-5万吨的大型烘干设施。配有罗宾逊R44直升机1架、自走式喷雾机40台、大型水旱两用喷雾设备3台、耕种设备40台套,深松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及其他植保机械100余台套。目前公司半托管、单程托管服务达60余万亩,服务农户达8.1万户。今年3月,山东齐力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项目入选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项目,系山东省唯一。“托管服务打破一家一户承包地的界限,实行集中连片作业,既增加了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机械作业,解决了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非农化’问题,批量购买各种农资、集中使用农业机械,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解放了大批从事田间耕作的劳动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王玉刚表示。目前,该镇已成立服务型合作社29个。
延链条发展食品产业园,实现农产品深加工
  在高标准农田里种植出的粮食,它们的销路如何?
  10月15日下午,在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面点制作室内,面点师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师傅们分工明确,有的和面,有的拾捡杂粮包,有的把做好的杂粮包放进笼屉里准备开蒸。“今天我们将生产500箱杂粮包,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县市区。 ”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慧说。
  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2月26日,位于焦庙镇政府驻地,是一家集粮食储备,面粉、挂面以及速冻面米制品、速冻其他制品、豆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计划总投资1.2亿元,现有员工350人。公司主要产品有挂面、培根、千页豆腐、杂粮包、水饺、汤圆、粽子、豆片等100多个产品,年生产能力近5万吨。 2016年5月份公司通过HACCP认证,2016年、2017年公司连续两年被评为德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8年2月份通过“食安山东”认证,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作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原材料的选取关乎食品安全、公司发展,而焦庙镇作为齐河县高标准农田主要区域,这里生产的粮食品质我们很放心。 ”山东万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成根说。
  作为粮食主产区,焦庙镇一直探索由农业大镇向农业强镇的升级转型之路。“农业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把这种优势转变成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吸引更多的食品加工企业落户这里,实现经济发展。 ”焦庙镇党委书记王伟说。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焦庙镇依托农业资源优势,进行了精准招商。同时依托济聊高速公路、国道309、省道324、华焦路等多条主干道便利的交通优势,以及完备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在镇驻地西部、齐南路两侧规划了齐河(焦庙)食品产业园,主要以小麦、玉米的深加工为核心。食品产业园紧靠万亩方核心区,可实现优质小麦就地收购、就地加工。
  围绕工作落实,该镇正在积极调整土地规划,搭建园区框架。通过食品产业集聚,力争把焦庙镇打造为食品产业中心镇。
育特色因地制宜,品牌工程让村村都有“聚宝盆”
  10月16日,一走进焦庙镇耿庄村,记者就见到村民口中称道的“聚宝盆”——西红柿大棚。
  来到大棚区,正赶上村民杨玉军在查看西红柿长势。“这批西红柿11月采摘。 ”杨玉军说,他现在有3个大棚,去除成本,收益有七八万元。
  杨玉军并不是耿庄村最早种植西红柿大棚的,但现在却是大棚数量最多的。一开始杨玉军干电气焊的小买卖,收益还不错。村里号召种大棚,他也没有多想,三年以后,小买卖渐渐衰落,看到别人都种大棚种得红红火火,他很快关了自己小店,一上手就是3个大棚。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发展大棚西红柿种植一点也不比打工收入少。
  焦庙镇耿庄村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村自1992年开始建大棚,现有西红柿大棚50个,平均每年每个棚收益9万至10万元,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基本达到了“户户有大棚,家家有收入”。结合产业布局,他们又高标准规划设计了西红柿种植产业园,打通了四向道路,对传统棚体进行了升级换代。同时,村党支部挖掘放大西红柿大棚种植优势,成立了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注册了“耿美西红柿”商标,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高端大棚西红柿种植产业,成功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的种植业发展,进一步壮大了西红柿种植产业。
  一村一产业,一村一品牌。为快速推进焦庙镇“一村一品”工程的实施,焦庙镇按照区域化发展、集约化栽培、规模化种植、品牌化营销、机械化管理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提升这条主线,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外来资本等各类投资主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先后培植科沃绿洲樱桃园、耿庄西红柿、曹虎香椿、张杨赤松茸、季寨桃园等多个种植项目做大做强,形成了以西红柿、樱桃、蔬菜、松茸等为主的多个特色支柱产业。通过壮大主导特色农业产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村一品”打造农业强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齐河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