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县城市建设传承千年文脉,讲好本土故事,把握时代特征,担当历史责任,以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为代表,复建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筑——
一脉清流系“乡愁”
作者:侯刚郑军崔志华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
  在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如何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走出体现自己独有个性特征及文化品位的路子,真正使城市文化成为城市建设的灵魂,做到既发展经济、普惠民生、改善人居环境,又使城市美化、净化、文明化,充满诗情画意,景观优美。我县在新一轮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据齐河史志资料,实施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重塑“齐州八景”,再现大清河风貌。在此过程中,注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内涵,使生态环境情景交融,并且充分发掘乡土文化,讲好本土故事,传承自己的城市文脉,突出地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特征。这成为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打造新齐河的奋斗目标。
  “风柔自觉轻衫便,山近微嫌湿翠多。日暮大清桥畔望,一丛春树拥齐河”。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的一首七绝《大清桥》,道尽了当年大清河的风流美景。
  但随着历史变迁和地理气候变化,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夺大清河河道,周围景观被黄水黄沙覆盖,文化元素一片空白,不复昔日风采。
  水是城市的灵气所在,赋予了城市的灵动。 2015年,我县决定启动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重现“齐州八景”等积淀我县历史文脉和时代特色的宝贵遗产,将之作为还绿于民、还景于民、还河于民的重点民生工程。目前,大清河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
  根植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县正打造既有传统城市文脉,又有现代化时代特征的个性之城、特色之城。
传承千年文脉,讲好本土故事,将大清河建成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长廊与绿化生态博览馆
  连日来,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大清桥建设现场,工人正在忙碌着大桥收尾工程。承建该工程的山东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邵建波介绍:“一周时间将完成大桥桥面主体工程,地面铺装将在年底前全部完成。 ”
  大清桥是古齐河标志性建筑之一,自建成经历300年风雨,后期桥梁湮没。重建这座三孔跨度共110多米的拱桥,是大清河上的点睛之笔。工程完成后,可复现“桥亘东西如驾彩虹,登桥远眺,见东南诸峰罗列如张翠屏”的盛景。
  我国古代把四条有独立源头并能独流入海的大河(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合称四渎。四渎之济水、黄河均与我县相关。济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历史上,我县曾因济水流经而称济河。随着历史的推移和地貌的变迁,隋唐时期,河南段至巨野泽的济水河道被淤塞,仅存巨野泽东北至入海口的河道流畅,此后,该段济水亦称大清河。两宋之后,济水不再,大清河从此流经我县八百多年。 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从此消失。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即是原来济水和大清河的河道。古代八景之“济水左绕、官堤阴柳、渔舟唱晚、寒沙栖雁”均与此河有关。众多文人雅士感于沧桑历史、河道风景,留墨钤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城市建设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灵魂,一个有历史、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才能展现有自身独特魅力的本色,才不会“千城一面”。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是历史与文化的连接点,是我县“乡愁”的凝结点,凸显了城市的历史厚重和人文之美。
  为建设好历史文化千年古县,充实山东省旅游文化强县内涵,把我县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筑等复建起来,已迫在眉睫,成为历史责任和担当。我县重现大清河风貌,兼顾实用与美感,着重突出融入历史文化的导向,按照以文化为根,以历史为脉,以碧水为魂的理念,深刻挖掘大清河“至清远浊,清流泽广”的人文情怀,把文化象征性符号以建筑实物的形式布设到河道景观中,从惯用的单纯粗放型绿化模式转变为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模式,使大清河成为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景观与绿化生态博览馆。
  在表现手法上,采取恢复、还原、借景、再现的建筑技巧,精心布局,以齐州塔为构图中心,设置了大清河山水画长卷墙、历史文化碑廊、百位名人雕像园、亲水沙滩、生态堤岛及一塔五门、一河三桥、五园八景、二廊二广场等一系列组景,形成匠心独运、特色独具的城市滨河景观。
  每组景观,都在讲述着历史故事,传承着悠久文化。
  “八景”早在清康熙年间编修的《齐河县志》中就有集中记载。“长岭东环”是大清河左岸一条长土岭,有专家通过清华简(战国简)初步考证,很可能是第一条齐长城的遗迹;“文庙古槐”,是城内文庙中数株古槐,为千年以上的古木,其状如虬龙一般……我县对这些历经千年的美景,经过极致想像和细致推敲,将朦胧的意境、超然的气韵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建筑、碑刻、廊亭,纳天地风貌于八景,重现当年的人文风俗。八景之首“泰山南峙”,“见东南诸峰罗列如张翠屏,有山拔起,疑与天齐者,泰岱也。”是当时景象的描绘。意即登上县城东部的大清桥南眺,依稀可见泰山北部山麓群峰缥缈的影子,如我县东南之屏障,甚是壮观。现在,在大清河最南段,以绿化堆坡和碎石叠山的借景手法,形成大清河岸上的较高观赏点,走过一级一级的台阶登上山顶,感受山顶的壮观美景,以喻我县城市的发展节节登高。
  “五门”景观,即源于齐河古城。齐河城初名耿济,唐朝设耿济镇,宋改称济河镇,继称齐河镇。 1130 年(金天会八年)升镇为县,始筑城池,城门楼牌坊四座,东门名“临济”,南门名“瞻岱”,西门名“康城”,北门名“拱极”。明清两代仍保存四大牌坊。现在,我县正修建的“五门”,就是复建齐河古城临济、瞻岱、康城、拱极等牌坊。其中,“五园八景”包括梅园、兰园、竹园、菊园、牡丹园五大园林,泰山南峙、长岭东环、济水左绕、文庙古槐、官堤荫柳、渔舟唱晚、寒沙栖雁、隐城蜃气等齐州八景,匠心打造济源公桥、大清桥、烟波桥三座桥梁,设置五谷丰登主题戏楼广场、亲水沙滩、生态堤岛,并与城市环境改造相结合。
  大清河畔重建的晏婴祠更是不断挖掘与发扬本土文化、讲述本土故事的典型一例。晏城为春秋齐国大夫晏婴采邑之地,他是继管仲之后齐国的名相,智谏省刑、二桃杀三士、晏子使楚、力行廉洁等故事广为流传。为纪念这位著名政治家,后人在晏城北建晏婴祠,至建国时仍存。为延续这一历史,我县重新规划建设了2万平方米的晏婴祠,采用重檐木结构,建设秦汉风格合院,复原衣冠冢、砖木阙、神兽等遗迹。与之相映,扇面亭则展示了从明代到清代,乾隆到康熙等皇家文化的影响,雅俗共赏;百像园以情景雕塑的形式,展示我县百位历史名人轶事与传说典故,用通俗现代的设计语言诠释名人文化的教育意义,并结合齐州碑廊、民俗文化廊、六灯柱文化广场和八灯柱戏楼广场,深度挖掘和提炼我县的地理风情、民俗民艺、地域传说,以艺术化的手段联系老百姓,让名人文化、地方文化、自然风貌三方产生有机联系,构建景观文化线索,塑造景观标识,传播旅游形象。
  住建部科技司原司长李先逵对此高度评价: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建设结合城市环境改造创造了五个县级的全国第一,即在全国县级城市,将传统城市文化景观的“八景文化”,作为“乡愁”文化遗产加以规划实施,在城市规划中成为城市文脉的主题,以实际工程作品体现落实中央新型城镇化精神,这在全国是第一家;城区东南西北中五个牌坊,参照古城门形态,其规模、跨度全国第一;大清河入口巨型弧面长卷轴彩瓷画墙,长30米,高6米,全景展示大清河风貌的表现手法和体量全国第一;主题广场地面6×6米铸铜我县全域图地标,标示全县地理风貌,其体量造型全国第一;民俗文化长廊廊道屋顶彩绘二十四孝和天文二十四节气,寓意天人合一,表现手法全国首创。
  在大清河的山水画卷中,文史相辅,景城相映,水网、路网、绿廊、新城融为一体,历史景观、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城市景观有机结合,我县的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在源远流长的河水中静静绽放。
坚持生态环境建设同城市文化内涵发掘相结合,通过精心谋划实施精品项目,将党中央绿色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环境变化太大了,原来的河沟,现在可以媲美旅游景区了。 ”晏城街道办事处王家社区77岁的王汝轩老人,自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开工以来,几乎每天都要转一转,看一看。眼瞅着这里从昔日的小河沟,变成了高端大气的新景观,老人感慨万千。
  昔日业已荒废的大清河,一朝惊天变,不见了明崇祯进士、齐河人王宫臻曾作纪事诗《河决犯涨水没齐河桥》中“吼翻河伯倒山催,四绕齐混混城来”的河水泛滥、扑面而来景象,也结束了河道淤塞、美景全无的无奈,代之以一件融文化传承、生态惠民、防洪利民的精品工程。“仅大清河两岸的景观绿化,就综合考虑南方与北方园林优势布置绿化苗木,共有130多个品种、万余棵树木,随地形起伏变化,各个树种有机搭配,移步换景,绝不单调、重复。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周绍喜介绍。
  大清河生态文化修复工程一期2.7公里,河道宽度70-100米,在雨季时,可最大程度分流城区降水,有效发挥城区防洪排涝功能。生态修复能够改善大清河自然水体的污染程度,减少COD污染负荷,使有毒有害物质被湿地植物吸收,而且,大清河临近区域空气湿度的增加减弱了城市的热岛效应,河道的周边绿化可以吸附灰尘、尾气等毒害气体,并降低噪音污染,滨水景观为市民提供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在城市建设改造过程中,我县突出“水和绿”两大特色,让居民看得见水,以一系列重点项目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按照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和恢复河流与景观的生态特征和风貌,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并在完整保护的基础上,结合生态资源展现我县地域文化特色,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合理利用资源,挖掘景观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保证可持续发展。
  城南新区规划中1/4面积是绿化和水面,除重点打造大清河外,新规划多条河道和水面,在河岸、湖滨、公园内种植大量绿化苗木,营造城在绿中、水绿交织、碧水绕城的自然生态景观,使城市、广场、公园有机结合,最终实现“公园化广场”与“公园化城市”,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县级“人居环境共建示范城市”,我县规划建设了20余处公园、休闲广场等市政设施,实施了30多项景观园林绿化和碧水绕城工程,通过工程实施,新增绿化面积48.68万平方米,城市绿地面积发展到141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7%,空气优良率达92%,整个城区三季有花、四季有绿,十步一小景、百步一公园,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把生态环境建设同城市文化内涵发掘相结合,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文化品位是一个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我县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市建设,把生态文明、水文特色、文化历史神韵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树立全新的生态价值观,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着力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生态地标,让群众共同享受生态文明。
文化是最重要的根基,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只要能造福百姓,下再大的力气也值得
  展开我县城南新区地图,就可以发现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位于新区的中心,东侧正在修建一处面积635亩的植物园,相邻的大蒋沟景观改造工程也紧张施工。
  在中央黄金地段,拿出大片“宝地”建文化、生态工程,我县为什么舍得?
  按照规划,城南新区面积12平方公里,定位是以商务经济、文化体育、新兴居住等为主要功能的生态型城市新区。很多人倾向于商业开发,不主张拿出大片土地建公共绿地。县规划局副局长尹健介绍,项目建设已经投入超过4亿元,而且还要继续投入。
  “文化是最重要的根基,生态是最公平的福利,环境是最基本的民生。只要换来生态改善,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亏本也舍得。 ”县委、县政府最终还是决定通过市场运作,重现大清河风貌。并一鼓作气,动工修建植物园、大蒋沟景观带等工程,晏婴祠、齐州书苑、党史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用建筑一应俱全。
  以民生为重,我县在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中充分吸纳群众意见。按规划,河道两侧修建了6600平方米的沙滩,工程尚未完工,就吸引了大量市民前往游玩,人头攒动,超过了沙滩的容纳能力。“沙滩面积再大些就好了”,“人多地方不够大,影响游玩心情”……民生诉求就是行动力量,我县立即组织修改规划与施工方案,克服河泥与沙容易混合、水流侵蚀沙滩等难题,又增加一处面积4500平方米的沙滩,满足了市民需求。市民在微博、微信和论坛纷纷为大清河点赞。“大义齐河”微信发送的《齐河“大清河”建成后是这个样子的,太震撼了!》等反映大清河建设的消息,在朋友圈转发超过6万次。报道大清河规划和建设的消息,在微博、网站、报刊共出现3400余次,网络舆论反映良好。
  随着大清河生态修复文化工程的推进,城南新区建设快马加鞭、日新月异。我县城市发展空间迅速拉开,一座“经济开发区-主城区-城南新区-黄河国际生态城”开发建设连为一体、功能布局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省会北城”正在迅猛崛起。加之通过即将竣工通车的济齐黄河大桥,打通对接省会济南的“天堑”,济齐同城效应凸显。城市大发展,环境大改善,魅力大提升。去年城南新区土地拍卖,每亩100万元却流拍,现在每亩可拍200多万元,周边3000亩地,可增值30多亿元,为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民生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为更好地在城市建设中传承历史文化,我县借鉴杭州开放式经营模式,抛弃“门票经济”策略,采用市场运作手段,引入第三方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进入我县,实现生态经济共赢、人文景观相融。
  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为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许敬宗曾评:“不因余水独能赴海也,济潜流屡绝,状虽微细,独而尊也。 ”大清河虽然细微却能独流入海,至清远浊,坚守其节,不达于海誓不罢休的顽强精神,成为古代文人志士毕生追求的境界。这种情操,也已内化为我县党员干部和全县人民扎实苦干、清正高洁、奋斗不已的现代精神。
  我县的城市魅力深深植根于本地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既传承弘扬,又借鉴发展,附着在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上的历史记忆、人文精神正凝聚成新时期的精气神,成为我县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县、2017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软实力。
特约记者 侯刚 郑军 崔志华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脉清流系“乡愁”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齐河要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