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遍地开花
华店镇为贫困妇女找到“脱贫致富宝”
  本报讯(通讯员 王海霞)4月13日,笔者走进华店镇华中社区警务室旁的饰品加工点,几十名妇女忙忙碌碌,她们有的往细线上穿金属饰件,有的把做好的饰品进行最后的组装。房间里,已经组装好的各类饰品琳琅满目。“这里时间比较宽松,还可以拿回家去做,我一天做200多个,能挣30多元。 ”50岁的妇女付庭英正在往细线上穿金属管。她是该镇辛店村村民,老伴和她身体都不算太好,“家里两口人的地,一年也就收入3000多元,根本不够家庭花销,去工厂做工,我这种年龄了,活也不好找,现在做手工挣钱,日子宽松多了。 ”
  在加工点上,还有一位73岁的杜艳红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正在熟练地穿着项链。“我一天能穿100多个,一个月能挣几百元,卖菜买衣服够了,不用给孩子们要钱花了。 ”老人语气里满是自力更生的自豪。“我们和青岛好几家公司合作,常年订单不断,主要加工手链、项链等,劳动强度不大,技术含量低,适合接送孩子的青年妇女及中老年妇女,目前已在县城、乡镇发展了3个加工点,为我们干活的有300多人。 ”饰品加工点经理韩晶晶告诉笔者。
  华店镇共有贫困户288户,贫困人口562人;市定贫困户 73户,174人。由于贫困户中中老年妇女占得比重较大,妇女既是脱贫攻坚的工作对象,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引导贫困妇女脱贫致富,华店镇把家庭手工业作为贫困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把市场和农民联结起来,推荐适宜农村的手工业产品和行业,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该镇针对各村、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和扶贫需求,引导贫困妇女根据各村实际,探索建立了“企业+基地+妇女”的产业发展路径,推行多种模式的来料加工。在交通较为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村),引进实力较强的企业创办来料加工厂,吸纳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对于一些较偏远的村,则设立来料加工点,采取集中加工方式;对那些地域偏远、人居分散、行动不便的贫困户,则推行送货上门的分散加工模式。同时,镇上从土地、贷款和协调用工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来料加工业发展。
  目前,通过该镇政府的大力扶植,家庭手工业扶贫模式已在全镇遍地开花。全镇现有服装加工企业 2家,皮鞋加工厂1家,假发和串珠加工点6家,9家来料加工企业均与73个村达成初步合作意向,通过发展来料加工让各村困难群众逐步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全镇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近千人,从业人员人均年可增加收入1万余元,已有120余名贫困妇女依靠来料加工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华店镇为贫困妇女找到“脱贫致富宝”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齐河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