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读黎明
  认识黎明多年,但直到今天,我和他仍没有过深的交往,偶尔相见,绝大部分是在“集体场合”,除了寒暄,也不好意思太套近乎。
  其实我对他一直是很在意的,或者说“心仪”。
  黎明好酒,这是我在一些“场合”上所发现的。此刻的他满眼都是朋友,都是“知己”,不喝个小辫朝天决不罢休。由此我知道他的酒量并不大,“好酒”不过是他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这很容易让我想起当年的自己,“相惜”之感油然而生。
  生活中的黎明其实不叫黎明,黎明也不完全是他的笔名,这与他复杂的身世有关,我虽然没走进过他的世界,但“同病相怜”,其“苦衷”我隐约能够感知。
  就业,下岗,再就业——和很多“六零后”一样,黎明也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命运。然而,他从没有怨天尤人,更不曾自暴自弃。因着文学的爱好?还是为着家庭的责任?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黎明喜欢做梦,但他绝不是单纯的浪漫主义者,尤其在生活上、现实中。
  黎明的日子一天天丰硕起来。尽管在物质上他还不是多么富有,但在精神上他绝不贫寒。小说、散文、诗歌他不断地写,不断地发,尽管没有引起太大的轰动,但他已经很满足了。
  其实,无论是在德州,在泰安,还是在省内,在省外,黎明都拥有不少的读者——我也是他的读者之一。
  黎明的小说我看得很少,诗歌我看得也不多,原因是他近些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散文创作上。这些散文我陆续在岱下的文学杂志上读到不少,在一些集子里也零星读到,大都让我爱不释手。
  也许是写过小说的缘故,黎明的散文大都故事性很强,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情节也设计得丝丝入扣,尤其结尾,更不同凡响。看过《聋汉》和《刘半仙》的读者,一定与我感同身受。还有相当部分散文是关于家乡的,像《小城》《听书》《情书》《去书店看看》《当过一伙老师》《找不回来的晏城》等,或写人,或记事,或忆旧,或吊古,无不洋溢着一种淡淡的怀旧情绪,意切情真,真挚感人。《半岛看海》《醉在琅琊山》《天下第一庄》等都是游记散文,作者没有流水账似地泛泛去写,而是结合当地的风物和自己的心境渲染开来,文采飞扬,见解独到,令人若有所思、似有所悟。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相对诗意的年代,作为“过来人”,黎明在他的散文里也或多或少有所表露。像《书帐》《想起田毅先生》等,是作者的亲身生经历,更是作者的美好回忆。但由此也让我们联想到,社会的进步是如此曲折而又迟缓!
  记得一位名家说过:“一本较好的书会吸引你一口气读完,而一本太好的书,会让你时时停下,摇头叹息。”黎明的散文就是那种让人“时时停下,摇头叹息”的作品,其中不仅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和才气。
  读黎明的散文,就像品尝一壶上乘的酽茶,解渴,益神,耐人寻味。
  注:杨岩峰,泰安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诗人,编辑。黎明,即我县作家朱长新。□ 杨岩峰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我读黎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休闲汇】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