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当前位置:齐河报20140826期 >> 第02版:综合
“水保姆”管了小农水小农水解了大旱情
作者:赵梓霏
  本报讯(记者 赵梓霏 通讯员王龙浩)今年入汛以来,全县平均降雨 量 152.2毫 米 , 较 去 年 偏 少72.9%。特别是7月份以来,全县连续高温晴热天气,平均降雨量仅66.1毫米,较去年偏少 86.6%,加之黄河水流量较小,汛期引黄量有限,农田失墒严重,我县出现了汛期大旱,抗旱形势十分严峻。尽管旱情严峻,但绝大多数的玉米没有受到影响,全县上下积极开展了抗旱工作,引水源、打机井、挖沟渠,各部门、乡镇通力合作,群众积极参与,抗旱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
  而在刘桥镇西杨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自从有了这个小农水,可省了俺家不少事,地也不用自己浇,交给水管员就不用管了,价格还公道,自己又能出去打工挣钱,还真是省心、省工、省钱,像今年这样的大旱年景,河里没了水,别的村都忙着抗旱,可俺们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没回来,庄稼就已经浇完第三遍了。 ”西杨村村民李大爷指着自家的玉米乐呵呵地说。该村能有现在的水浇条件,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我县真投入、高标准推进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建设项目,即小农水项目。该项目在西杨村里共建了4台变压器,配套52眼机井、15公里管道。
  “小农水”能在抗旱中发挥作用,除了自身的优越性能外,还多亏了各乡镇用水分会和水保姆的科学管理。为实现小农水的高效利用,全县各项目乡镇均成立了农民用水协会,村设农民用水协会分会,负责小农水工程的使用、管理、维修和收费。用水分会聘请村民担当“水保姆”,每人承包一定量的变压器、机井,每年由分会发给每位“水保姆”一定数量的管理费用。小农水设备维护越好,运行越正常,灌溉用电就越多,“水保姆”的收入也越多。
  “俺们村这1200亩耕地,自从有了小农水,每亩可以增产 600斤左右,由于是良种每斤贵 0.1元,按照每斤1.4元算,1亩地就增收840元,全村就增收100万元,群众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作为村干部也更有干劲了。 ”西杨村支部书记李化庄算了一笔增收账。原来没有好水源条件的西杨村自打有了小农水项目,水源优势加上土地肥力好,还被选为了县里的良种培育基地,带动了群众发家致富。小农水项目的实施,改变了群众原有的粗放灌溉模式,提高了灌溉水利用率,有效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极大的提升了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据统计,各项目区实施机井管道输水灌溉后,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了0.85,每亩平均花费11元,比传统的柴油机带泵浇地每亩节约13元钱,且可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00%全覆盖,项目区受益农民年人均增收280元。
  西杨村的成功案例只是我县小农水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县利用4年时间,先后投资1.45亿元,在刘桥、大黄、华店、祝阿等6个乡镇先后建立起泵站加管道、机井加管道、大棚滴管、末级渠系改造等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8万亩,共建成提水泵站42座,衬砌干支斗农等渠系65公里,埋设各类输水管道1091.47公里,新打配套机井351眼,维修140眼,全部实现射频刷卡,建成低温大棚灌滴1000亩,新建、维修项目区配套建筑物761座,远程土壤墒情测报系统8处,测水量水设施23处,成立农民用水户协会73个。今年遭遇全县汛期大旱,小农水项目区耕地不仅未减产,还因为浇灌及时,水分充足,工程效益十分显著,真正实现了大旱之年的大丰收。
更多>>  齐河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水保姆”管了小农水小农水解了大旱情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