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涅槃重生记
——访唐山大地震幸存老战士张东海




  作者简介:
  宫玉河,男,出生于1965年2月,山东省平原县人,供职于农行德州分行,高级政工师;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签约作家、德州市作协会员、德州市政协文史专员。
  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快半个世纪。然而,这次地震带来的破坏之大,带给那一代人的震撼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
  张东海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当时正在部队服役。日前,笔者走进老人的家,听老人简略讲述那不愿回首的惨痛经历和军民一心抗震救灾的壮举。
光荣入伍 “津门雄狮”
  张东海的家乡是当时的陵县 (现陵城区)城关公社菜园子村,父亲在县土产公司工作,母亲务农,他是长子,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1966年元旦, 20岁的张东海参军入伍。由于成年的张东海已经成为家庭的壮劳力,在那靠工分挣粮养家的生产队大集体时代,他一走,家里挣的工分和分配的粮食就大大减少了。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父亲被迫辞去在土产公司的工作,回家务农。
  当时,全县那批新兵,大约四五百人,身穿绿军装,戴着大红花,排着长队,分别走向汽车站、火车站,奔赴天南地北。
  张东海和部分战友去了军部驻扎天津,被誉为 “津门雄狮”的66军,成为197师4598部队一中队炮兵一连的一名新兵。这支部队驻防在唐山的丰南县 (现丰南区)。
  刚入伍,新兵们集中到山海关集训。当时那里有一个军训基地,有场地,有设施,他们习惯称 “北大营”。
  “北大营”就位于 “天下第一关”城楼下附近。每当看到 “天下第一关”几个雄伟大字,他们的心中就联想起这里曾经的金戈铁马和征战风云,同时,也增强了为国守边关、守海防的英雄主义自豪感。
  经过几个月的军训,张东海随队抵达部队驻地丰南县。这里有个军垦农场,战士们除了少量时间参加劳动生产外,大部分时间开展军训。
  随着时间推移,张东海这才真正了解到66军的光荣历史。
  原来, 66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纵队是以少数红军为骨干,分别于1937年、 1938年、 1939年在冀晋地区组成的30余支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成的。其红军骨干有在长征中给总部首长担任警卫任务、后为八路军军部警卫团的部分警卫战士,有参加过平江起义、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第13团的部分红军战士,有第120师第359旅雁北支队的部分战士。这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活跃在太行山中部与北部地区。
  解放后, 66军担负着津锦塘海防任务。抗美援朝战争开始以后,由于66军驻扎在天津市和周边地区,调动非常方便。 1950年10月,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2年6月至11月, 66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历时一年多,先后配属14个师作战,胜利完成任务,于1953年11月回国归建。
  所以,张东海入伍时,部队各级干部基本是经历入朝作战的,他们讲述的战斗经历和表现出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无时无刻不鼓舞着这批新兵。
  由于在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中表现突出, 1967年,即参军第二年,张东海即被提任班长, 1968年被提任重机枪排排长, 1970年被提拔为副连长,不久,转任副指导员、指导员,成为一名部队政治干部。
  任指导员期间,张东海积极学习,被66军授予 “学毛著积极分子”,还到天津出席66军的表彰大会,作了“我是怎样做好政治工作的”典型发言。
地震中他被掀翻砸伤
  时间很快到了1976年。这年的7月27日晚,张东海和战友们在部队礼堂观看电影 《黄河少年》。 10点左右,电影放映完毕,部队首长在礼堂部署了防汛工作,说是随着夏季雨季来临,东河水库水位越来越高,各连队的抢险队,要做好思想上和物资上的充分准备,一旦出现险情,立马做好自救和抢险。
  回到连部宿舍,张东海热得难受,就 “违背纪律”,脱下了衬衣。睡梦中,突然传来一声巨响,他感觉自己被从床上抛了起来,然后不省人事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听到有人喊: “还有活着的吗?”
  张东海在最初恢复思考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三个可怕的字眼:原子弹!是不是遭遇了原子弹袭击?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时刻备战成为部队的常态。甭管如何,起码还活着,于是,他使了使劲儿,努力地发出嘶哑的声音回应喊话: “我还活着……”
  在外面幸存者的协助下,张东海从废墟中慢慢爬了出来。
  当时的营房墙壁都是石块砌就,地震时向上的冲击力,把营房夷为平地,好在,张东海未被砸中要害的头部,然而他的一只脚的内侧骨折了,鲜血直流,一只南京产的 “钟山牌”手表也被砸烂了。
  当他被战友们扶着走出废墟后,这才意识到,地震了。没想到,防汛抢险没成,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由于唐山大地震的突发性和巨大的破坏性,一时间,各处是满目疮痍,像是一时间回到了原始社会。此时还下着雨,血水伴着雨水,到处流淌,染红了道路水沟。幸存的人们,被这巨大的天灾吓坏了。
  因为还有不时的余震,所以,当时的幸存者们只好借用能找到的木棍、檩条、破油毡、柴草等,搭建起一个个简易帐篷,任谁走进来避难就进来,无论男女。那时,不管互相是不是认识,只要成为一个群体,多少也能带来些许帮助。
  不久人们迎来救援部队,迎来飞机空投食品药品。期间,人们还都自己想办法,到庄稼地里,采摘些尚未成熟的小茄子、玉米槌等用来裹腹。
  由于雨水的浸湿和不洁,张东海脚部的断骨处,不但疼,还感染了,出奇地痒,没办法,就从倒坍的军营食堂,翻出一点盐,用盐水消毒止痒。直到救援部队到来后,才得以用消炎药清理消毒。
  随后,按照上级部署,除了危重伤员外,其他战友又投入到地方的抗震救灾中去了。张东海拄着木棍,颠着跛脚,带领炮连的战友们,直接负责唐山八中的救死扶伤,与幸存的师生一起在废墟中寻找生命,整理校园,并为师生提供食品、药品和用品。救灾结束时,该校高二四班的同学们用手工刺绣锦旗,赠送给四五九八部队炮连每个参与救灾的战士:战斗的团结,革命的友谊。这面饱含军民鱼水之情的珍贵锦旗,张东海一直珍藏着。
  在张东海的印象里,当时唐山不仅是人口大市,同样也是军事重镇。
  资料显示,当时驻唐各部队共有22500人,其中有 2466人遇难。其中, 66军驻唐山地区的第 197师受到很大损失,营房房 90%倒塌,驻津部队 196师、 198师及军直属部队的营房也有 20%严重损坏。全军牺牲干部、战士 158人,其中:副军长1人 (董传章)、团级干部3人、营以下干部 36人、战士 118人。另亡职工、家属 43人;来往客人(军人) 26人。全军重伤 396人,轻伤 1100人。砸坏轻武器 472支 (挺) ,火炮 25门,机动车辆180余台。
带伤抚慰烈士家属
  地震发生一个月后,张东海作为连指导员,接受了新的任务——前往多地,为本连遇难的五六十名官兵家属送达有关信息,作军属抚慰工作。于是,拖着脚部断裂的伤骨,张东海和一名侯姓战士一起出发了。他们每到一地,首先和当地民政部门、武装部接头,然后到遇难者家中作抚慰工作。
  唐山大地震的消息已经通过电波传遍全国和世界,作为军人们的家属,更是牵肠挂肚,忧心如焚。他们或许长时间接不到亲人的来信,心里早已忐忑不安,当家属们看身着军装的人来家,不用问,不用说,他们就已经预料到,自己的亲人牺牲了,毫无例外地,他们抱着前来的军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等家属们静下来,张东海和一起前往的民政局、武装部人员,一边做好劝慰工作,一边宣布官兵在地震中牺牲,并被授予烈士称号。几个月后,部队陆续把牺牲的官兵遗物给家属们邮寄过去。很难想象,家属们见物不见人时,又是怎样撕心裂肺的悲伤。
  由于地震的刺激,张东海一直处于高度敏感和恍惚之中。有一次,在上海,睡梦中他忽然感觉楼房在晃,以为又要地震了,慌乱之中,就翻身跑下楼,后来才知是一场虚惊。
  1978年8月,张东海转业到平原县棉麻二级站,担任保卫科长职务。 2006年退休后,和妻子宋怀莲过着幸福的生活。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访唐山大地震幸存老战士张东海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魅力】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