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模式,下沙园区的建设品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次学习,带着疑问去,带着答案回,既看到了江浙先进地区开发区建设的典型范例,也找了高标准建设平原开发区的路径方向。
杭州园区好在哪里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目前62.5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形成了工业、绿化、道路、高校、商住、三产等六大板块。工业板块在不到17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 ;拿出1/12的土地做了高标准的绿化;道路设施占了1/10;形成了除浙大之外的14所高校在开发区的集聚。
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是杭州市重要的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副中心,综合竞争力多年位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第一方阵,获得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低碳产业园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核心区等荣誉称号。杭州园区建设经验,有六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思想超前。无论是在建区初期还是在以后发展的每个阶段,无论是主要领导者还是具体实施者,无论是在规划建设环节,还是在产业定位或扶持企业方面,无论是在走出去到国外前沿去招商,还是盯准国内顶尖人才或企业上等等,其思想认知,其境界比我们意想不到的超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规划超前。 杭州开发区内畅通的道路,成荫的绿化,是20年前的道路和植被,企业高标准,厂房整齐紧凑,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张学宁主任在陪同的大巴上对开发区的一草一木、一路一河、一企一校都了如指掌,交谈中充满了自豪和成就感。
定位超前。近二十年来,杭州开发区重点是紧紧围绕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纺织化纤、轻工食品和高科技化工五大支柱产业做文章,瞄准世界水准,集中发力,才造就了千亿级规模的园区。
基础完备。杭州开发区每年投入力度非常大,通过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使副城建设以城市化为龙头,带动工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
服务到位。杭州开发区坚持“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开发区各行政部门的综合服务管理优势;强化“让投资者获利、让创业者成功”、“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建立了“一站式服务”、现场办公、入企调研、“企业服务月”等工作机制和举措,提高了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人才聚集。杭州开发区通过创新吸引人才政策,引进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打响了“创业在下沙”品牌;重视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开发区建设,形成了企业、高校、个人的发展与开发区整体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紧密融合的良好局面;积极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为管理者、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提供教育、文化、医疗等必需的社会功能配置,促进了开发区的和谐发展。
平原园区差在哪里
规划相对滞后。开发区目前的规划是2008年制定的,由于各方面原因,此规划影响较小,没有起到引领作用,没得到很好地贯彻。该规划涵盖的开发区区域范围是22平方公里,当前,无论是管辖面积、基础设施框架还是产业发展都有了很大突破。因此,开发区欠缺一个可操作性强、具有法律效力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此来进一步明确发展远景、功能定位、产业布局。
基础设施档次低。由于投入渠道单一,投资力度小,开发区道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格局小、档次低,甚至成为开发区加快发展的制约因素。另外工业用汽、企业生活用暖等欠账也较多。
村庄拆迁力度小。目前开发区仅有6个村完成整体拆迁,仅占村庄总数的15%,仍有33个村庄没有拆迁上楼;社区建设投资少、进展慢,严重影响开发区及新城区的形象,也不能满足工业项目用地需求。
产业层次较低。企业实力不强,产品质量不高,品牌竞争力低,发展后劲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仍较少,产业链条不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明显,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外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与工业企业相配套的高端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智力储备不足。人才工作投入资金占财政支出比例小,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学积累和原始创新能力弱,重大原始创新成果缺乏;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流动、评价和服务机制尚不健全,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创新团队)匮乏的现象没有得到明显转变。
发展方向定在哪里 提高发展定位和品位。分析清楚开发区的优劣势,特别是产业、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相对优势,为规划布局、产业定位打好基础。聘请国家级专家,对我们进行把脉指路,瞄准前沿和趋势,分近期、中期、长期做好规划设计,借外力、借智慧进行规划定位。确定每个时期和阶段的投入计划和重点,逐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形成洼地效应,达到筑巢引凤、搭台唱戏的目的。筛选二至三个主导产业及产业龙头重点培植,扶大培强,健全链条,实现产业集聚化、规模化、链条式滚动发展。
明确招商主体和重点。抓好全民招商和专业招商,着力打造几支强有力的专业招商队伍,通过全民搜信息、专业队伍跑项目,掀起项目入区的新高潮。在引进项目上,要重点引进跨国公司、高科技公司、规模以上企业、省级重点企业、近三年税收年均超过500万元企业、所在省内前50强、全国行业内前100强、有自己的省级以上实验室、有国内国际较高影响力的品牌、在大区域内有规模的产业集群等。
创新服务体制和机制。不断简化服务办事流程,借鉴南方的前沿做法,在提升内功上下功夫,大力度、全方位打造服务平台。启动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吸引高层次人才回流;与省内外高职院校合作,尽快解决技术工人短缺问题。
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徐桂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