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脑积水等疾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立完成多台颅脑肿瘤、脑血管畸形手术。2013年1月,神经外科正式成立。带领科室开展经鼻碟垂体瘤切除术、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等项目,标志着神经外科在治疗颅底肿瘤及脑血管疾病等方面迈向了新的台阶。
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任何年龄可发病,多发于40至60岁女性。
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 (Willis环)上,其中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其在破裂出血之前,90%的病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病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一旦发病十分凶险,死亡率高。40%~60%的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有某些先兆症状,其中动眼神经麻痹是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最有定侧和定位意义的先兆破裂症状。80%~90%的病人是因为破裂出血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才被发现,故出血症状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最多见。患者有头痛、恶心和呕吐,伴有意识丧失或局灶缺损,与脑膜炎相似:头痛、颈项强直、畏光和低热 、短暂的意识丧失,其头痛被称为 “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率极高,安全迅速可靠。腰穿压力升高伴有血性脑脊液常是诊断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直接证据。但颅内压很高时,腰穿要慎重进行。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的 “金标准”,能够明确判断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是否存在血管痉挛以及最终手术方案的确定。首次造影阴性,应在3~4周后重复造影。CTA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替脑血管造影检查,为动脉瘤的治疗决策提供更多的资料。MRA对直径3-15mm的动脉瘤检出率可达84%-100%,但显示动脉瘤颈部和穿通支动脉不如DSA,其对发现血管畸形很有帮助。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包括:防止再出血、降低颅内压、脑脊液引流、防治脑血管痉挛等,但一旦确诊,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应积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开颅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对于患动脉瘤的病人开颅手术极其高危、开颅手术失败,或因全身情况及局部情况不适宜开颅手术等均可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对于动脉瘤没有上述情况者,也可以先选择栓塞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手术目的在于:利用股动脉穿刺,将纤细的微导管放置于动脉瘤囊内或瘤颈部位,再经过微导管将柔软的钛合金弹簧圈送入动脉瘤囊内并将其充满,使得动脉瘤囊内血流消失,从而消除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其创伤小、恢复较快,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首选趋势。县医院迄今已成功开展多例介入治疗及开颅手术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
神经外科 刘维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