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无标题
  (上接一版)
  大家都在持续培育发展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具体到平原来讲,发展循环经济将会为我们实现赶超发展赢得诸多后发优势。一是形成差异化的特色经济优势。加快建立以绿色、低碳、可持续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循环产业体系,可以有效规避周边地区“拼资源换空间、毁环境求发展”的恶性竞争,以特色增创优势,以特色抢占先机。二是增创强劲的政策支撑优势。当前,从中央到省市都把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在产业、财政、税收、价格、投融资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这为平原乘势而上、借势发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据发改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县70%以上的无偿资金都是通过申报资源节约型、生态环保型项目而争取来的。三是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化,全方位保护绿树、空气、水体和自然生态产业链,加速形成区域生态环境良好的独特小气候,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平原休闲游玩、投资兴业。由此可见,一旦让循环经济真正“循环”起来,平原将成为一个“战略制高点”。
  二、如何认识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全新的实践。认识循环经济,需要我们牢牢把握其本质内涵、基本原则、独立特征和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本质内涵。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集约型、高效型经济。它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促共赢的最佳途径。
  (二)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简称“3R”原则。“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输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如,华中纸业通过增上新设备,使吨纸耗气量由3.2吨下降到2.8吨。“再利用”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如,汇胜纸业把抄纸车间产生的损纸直接回用于制浆车间,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资源化”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如,汉源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木材“废料”进行发电,大坝水泥用废弃的石膏模替代工业石膏作生产原料。“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也就是说,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减量化”,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的基础上进行再利用、资源化。
  (三)循环经济的独立特征。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如果经济活动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会导致经济系统因资源枯竭而崩溃。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系统地阐述了经济增长与人口、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二是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耗、拼命废弃”的误区,循环使用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这方面,我县的中化化肥、安华瓷业、福源淀粉、正大纸业等企业,通过推广“绿色工艺”、生产“绿色产品”、培育“绿色企业”,实现了企业运行质量、增长速度和发展后劲的全面提升,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节约环保、科学合理、循环利用”的消费观念。如,在购物时,使用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在就餐时,尽量少用一次性制品;在处理垃圾时,进行分类投放,尽量减少垃圾污染等,这些都是践行循环经济消费观的具体体现。
  (四)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包括三种发展模式。一是企业内的小循环。这种循环模式就是通过推行清洁生产、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使资源能源能够在某一个企业内部得到最充分的循环利用,做到“闭路循环,吃干榨净”。如,中普啤酒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作为软水直接注入锅炉,福洋生物从废水中提取沼气发电。二是企业间的中循环。这种循环模式就是通过组织引导,使某一企业生产的产品或产生的“废物”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料,最终实现物尽其用,化废为宝。如,史丹利公司、瓮福金谷公司从中化化肥购买尿素用于生产复合肥,三惠木塑公司以本地的锯末、木屑、废旧塑料等废弃物生产木塑新材料。三是社会间的大循环。这种循环模式就是通过构建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循环经济圈,在整个社会内部实现生产与消费的物质能量大循环,最终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如,废旧物质的回收再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再利用等等。
  三、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长期、庞大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密结合《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一)在发展思路上,强调整体性,坚持科学谋划、统筹协调、同步推进。
  一是把短期效应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这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发展规划》的要求,既要立足当前,抓住关键,强力突破,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性工作;又要放眼长远,舍得投入精力和财力,认准“发展循环经济”这条路,咬定青山不放松,始终不渝抓推进。
  二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与重点工作结合起来。结合当前发展实际,应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与大企业培植结合起来,做到既相互衔接,又相互促进。特别是应坚持用《发展规划》引领发展,按照相关措施、具体要求,按图索骥抓招商、抓合作、抓项目。
  三是把激活内力与广借外力结合起来。实现“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的奋斗目标,既需要激活“内力”,又需要广借“外力”。激活内力,就是把各个层面的思想和认识统一起来,把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让每一位平原人都投身到循环经济发展中来。广借外力,就是加快“走出去”步伐,多与相关产业链条上的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引进更多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大项目、好项目;多与上级部门沟通联系,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支持。
  (二)在发展动力上,找准着力点,确保先试先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一是壮大一批产业。应在积极对接全市“10+3”主导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按照《发展规划》要求,围绕培植化工、造纸、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纺织服装、城市矿产、新能源、循环型农业等八大主导产业链,重点实施“补链、建链、强链”三大工程,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定向招商,全力构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支撑。
  二是培植一批企业。根据《发展规划》确定的50家重点企业,坚持政策优先倾斜、要素优先供给,使其率先步入循环经济轨道。一方面是激励,设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奖励基金,重奖科技创新、品牌创建的有功之臣。另一方面是联姻,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以建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多种合作方式,共同研发和推广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第三是引进,鼓励企业成套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引进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回报率高的项目,实现“蛙跳式”提升。
  三是抓牢一批项目。在项目引进上,牢固树立“有得有失、合作共赢”的理念,将循环经济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道门槛”,凡是污染环境型项目坚决不上、资源浪费型项目坚决不上、落后淘汰型项目坚决不上。在项目建设上,对符合循环经济的项目大开“绿灯”,建立“绿色通道”,实行“一对一”的全方位服务模式,以项目大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大发展。在项目储备上,对已筛选确定的42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实行跟踪式管理,适时调整,及时补充,真正形成“滚动式储备、动态式推出、梯队式衔接”的良性循环格局。
  四是引进一批人才。应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以整合人力资源为契机,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在引进、使用、管理、流动、待遇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营造一个循环经济人才大有可为的环境;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的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资源,联合培养培训人才;积极采用灵活手段引进具备循环经济理念的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及高技术人才,为平原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注入巨大活力。
  五是培养一批干部。应把学习循环经济知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专家教授平原行”、“党员干部进高校”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等政策和理论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建议在全县筛选3-5名乡镇党委书记、10名以上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重点培训,使其率先成为绿色发展的先行者、循环经济的实践者、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
  (三)在发展模式上,倡导园区化,发挥园区的带动、聚集、辐射作用。
  一是优化空间布局,打造集聚型园区。借助京沪高铁和幸福大道开通带来的新机遇,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相统一的规划体系。同时,按照“现代化、生态型、可循环”的发展理念,对开发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工业区、生活区、基础设施。特别是工业区应按产业类别布局相关企业,实现产业集群、企业集中、要素集聚。
  二是创新建设模式,打造现代型园区。坚持财政收入优先保障开发区建设,全力推进水、电、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开发区的承载力和带动力。同时,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加快与浙江万邦集团、荷兰王氏集团合作步伐,积极引入BOT(建设—经营—移交)、BT(建设—移交)等先进模式,建设产业园区,发展项目配套区,以此借力突破、借力发展。
  三是整合资源要素,打造高效型园区。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加强回用水管网建设,提高园内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培育引进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促进园区污染统一回收、集中治理。大力整合园区企业资源,建设园区废物交换平台,实现项目集聚区内资源的高效利用、物料的闭路循环和污染物的“零排放”。
  (四)在发展路径上,注重多层面,推动微观型、中观型、宏观型循环协同发展。
  一是以企业为单元,建立“点”上的微观循环。在抓好50家重点企业的基础上,应逐步引导其它企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生态低碳型转变。坚持预防为本,大力实施“淘汰落后产能”行动,坚决抵制落后产能扩张,确保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环境污染。强化流程优化,狠抓清洁生产,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深入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提升能源资源的梯级利用水平。突出末端再生,积极引导企业增上重大技改项目,进一步提高“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切实增加企业“绿色利润”。
  二是以行业为单元,建立“线”上的中观循环。构建中观循环经济体系,归根结底是推动产业内部的企业之间构建共生和代谢生态网络。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建产业协会,引导企业之间彼此了解、相互信任,逐步建立起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圈。同时,培植壮大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优质项目,推动产业向特色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三是以全社会为单元,建立“面”上的宏观循环。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全县上下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使循环利用、节约环保、低碳微排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群众生活消费和政府经济管理的自觉行动。抓牢广东明杰集团再生资源回收利用、RPF垃圾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力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达效。持久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绿色学校、绿色宾馆、生态文明乡镇等,以此带动全县、影响社会,携手共建绿色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家园。特别是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事业,严格执行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积极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力争尽快成功创建“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县”。
  (五)在发展环境上,打好组合拳,形成有力的市场运行、政策支撑、行政约束机制。
  一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运行机制。一方面是完善规范化的技术支撑体系,坚持引进与研发并重、吸收与创新同步,不断提升全县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水平。推动组建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产业联盟,加强政产学研用结合,共同研究解决循环经济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采取“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办法,在发挥金融资金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引入市场机制,千方百计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
  二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机制。围绕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的奋斗目标,认真研究上级政策最新动向,主动抓好对接,发挥政策效应,加快创建步伐。同时,县里应尽快出台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技术支持等方面向循环经济领域倾斜,调动社会各界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约束机制。成立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部署协调、督查推进和考核评价;继续加强与中央、省市发改部门的沟通交流,聘请相关权威专家,对循环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咨询论证,不断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逐步完善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严格奖惩、重奖重罚,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更多>>  平原时讯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无标题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