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追念乡贤康公丕扬
  □作者 孔军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释义为品德、才学为乡人推崇敬重的人,是对国家有作为的官员,或有崇高威望、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明代学者汪循认为,“古之生于斯之有功德于民者也,是之谓乡贤”。迄于明清,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人物。总的来看,在中国古代社会,“乡贤”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区家道殷实、学识渊博、德高望重并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力的贤人。陵城区自古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乡贤辈出。但如果您翻阅《陵县志》,几乎所有的版本的志都能看到康丕扬这个名字,可见此位乡贤对故里影响之深,历代家乡人民都没有忘记他。笔者在拜读完其传记文献后颇有感慨,其品德才学备受时人推崇、敬重,现不揣简陋,说与诸位,不当之处,祈请斧正。
  一、耕读世家,青灯不倦的笃学儒士
  康丕扬,字士遇,号骧汉,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陵城区神头镇人。康氏家族祖籍地原在北直隶玉田县(今北京郊区)。后于明朝洪武年间迁到今陵城区的神头镇,至康丕扬已历七世。其祖上原本为普通农户,但祖辈倡导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以“诗礼传家”。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至其祖父康福寿时,康家已成为当地有名的乡绅富户。有史料载:康福寿“性孝,母病衣不解带”,乐善乡里,“尝捐金,修东方朔祠”,晚年被嘉靖皇帝御赐寿官。另载:他“喜治诗,尤工元人乐府”。康丕扬的父亲康诰也是当地饱学之士。康丕扬“生而颖敏,读书过目不忘”,谓之神童,深得长辈爱护。其读书甚为刻苦用功,常常与青灯为伴直至深夜。十六岁时进入县学。二十二岁时受督学佘公赏识,“拔公第一”。二十五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但其后两次会试不中,迎来瓶颈期。在此之后的十五年里,康公闭门在家刻苦读书,“大肆力于文史”。四十一岁时他考中进士,由此开启了其波澜壮阔的宦海生涯。
  二、恪尽职守,清廉勤政的治世能吏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康丕扬被任命为宝坻县知县。上任知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袁黄(号了凡,所著《了凡四训》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他在任内为储备救灾粮,从江南引种推广水稻种植。康公到任继续将此大力推广,并鼓励劝勉农民认真搞好农业生产。同时他还“清垦田,裁冗役”。短短一年时间就使得当地“官私仓廪皆实”,得到“邑治”,“百姓称善”。
  一年后调任密云县知县。当时的密云是军事战略重地,“军民错居”,逃民甚多,非常难治理。康公上任伊始,“随事立应”当即展开工作:一、清查逃税之地;招民屯田;登记造册;租粮给返乡复业农民等。不久收到成效“民悉归业”。二、平反冤狱。当地盗贼猖獗,康公一面加强治安管理,一面复审时案件,一旦发现冤情,弄清事实真相后,立刻“破械释之”。三、究弊清欠。当地“盐法不清”,朝廷盐款被拖欠七年,康公“究其弊源”,采取果断措施,使其“顿完”。四、修筑城池。当时的密云分新旧两城,且相互隔绝,这样不利于城防守备。康丕扬将两城“联而为一”。在职五年间,赢得当地军民口碑,上级多次推荐高位,却均被康公婉言谢绝。其后在赴京等待重新安排职务期间,他心忧社稷,位卑不忘忧国,根据密云一带战略地位与地形,写出《千秋镜源》(六十卷)一书,为山海关一带的治乱和战备,提出诸多建树,以供后世参阅。
  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朝廷表彰康公修城之功,升其为陕西道监察御史。明初,于都察院下置监察御史,各布政使司分别设置道,分为十三道,主掌纠察百官。西安东城有僧侣蛊惑民众一案。康公严明法度,惩治恶僧,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康公恪尽职守,在任上还提督学校,巡盐、茶马,巡漕、巡关及马政、屯田等,勤于政事。他做事风格鲜明,大事奏报,小事立断,杀伐果断,颇有政声。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康公巡视十库(明代官府手工业贮藏物料的十个仓库)和礼部。恰逢京城发生“伪楚王案”和第二次“妖书案”,万历朝两件关系事关“国本”的政治要案。康公对此均能依据事实,秉公上疏直言。尤其是第二次“妖书案”,康公复审涉案书生皦生光,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耐心劝导,“光由是认罪”。诸位同僚佩服不已,“皆拱手曰:康君可谓一言定国事矣。 ”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他任山西巡按兼河东盐政。面对堆积如山案件,康公均亲自审理,日理万机,通宵达旦,从不假他人之手。正值霍州发生民变事件。千钧一发之时,康公迅速“驰往”,采取措施干预,张榜通令全城:“事内者,亲诣投首轻法;事外者,归闭户即良民;其复行纷扰、往来窥探者,即乱民,无贳(shì,赦免)。 ”政令一出,“须臾聚者解散”,如此“霍州大定”。康公随机处事、戡乱维稳能力可见一斑。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调任辽阳巡按兼学政。辽阳地处关外,是对阵后金的作战前沿。当地官员不重教化,民风彪悍,好勇斗狠成性。康公针对此情注重“厘正文风”。他修缮书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极大教化当地百姓,使得“士风归正”。不久康公署理两淮盐课。至明英宗以后,各地盐务部门腐败不堪,盐场官员贪腐成风。两淮地区尤甚,“近闻两淮、长芦、两浙运盐使司及各场盐课司官吏不遵成宪,肆志贪黩,纵容灶户私煎私货,及客商支给,掯勒百端。中间有名为巡捕而自兴贩者,有假托权贵而自烧煎者,有诈冒客引而沿途鬻卖者,甚至聚徒、集船、排列兵器恣行凶恶者。 ”为此明廷成立“巡盐部院”多次派出官员赴各地监管、整顿盐务。康公针对盐务乱象,不遗余力的展开督理盐业生产、巡捕私盐、监察两淮运司官吏、查盘清理,“详查奸商”等工作,旋即收到“弊绝”的成效。与此同时带领百姓开挖新河。上级彭端吾巡视后赞叹其“成劳难泯”,上疏言“善政既多,贤声益懋”请给与表彰。朝廷念其有“浚河功”,特将此河命名为“康济河”。百姓商贾皆称赞康公:“自负经济才,慷慨任事。 ”
  三、敦化故里,恩泽乡邻的首善士绅
  康公身为朝廷高官,公务繁忙,但时刻不忘家乡父老,惦念故里教育敦化之事。
  1.撰文《陵县儒学重修宫庙碑》。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时任陵县知县李必达重修文庙和学宫,致信康公请为之作文以立碑纪念。康公欣然应允并撰《陵县儒学重修宫庙碑》一文。该文的价值在于:一是披露了陵县自隋唐以来由盛而衰的原因,即明成祖“都燕,转漕由御河入三辅咽喉,要地西移六十里,属广川。当事者……视陵若缓,旧城日渐平芜,而学制日益圮”,说明“陵德互易”中陵县由隋唐宋元时期的鲁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下降为一般县区,经济文化受到很大影响;二是记述了重修文庙和学宫的过程;三是保留下了重修学宫时陵县县学的生员以及推荐的贡生情况。该碑立于文庙之前,对敦化当地百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为名宦翟栋立传。翟栋,字礧砢,号柱宸,关中朝邑(今陕西大荔县)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任陵县知县。其人做事“雷厉风行,宽猛并济”,在任内“礼士养民,以廉洁自矢”,深受本地百姓爱戴,将其入祀当地名宦祠。康公不吝笔墨为之立传,彰其功,表其行。
  3.为东方朔正名。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语言大师。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他一生著述甚丰,然而存世的却很少,后人多发展其怪异无稽之说,将其说成“神算”“神仙”“某某祖师爷”,为其披上了一层迷信外衣,完全歪曲了这位贤达的本来面目。康公秉承祖父“迹传而文亦宜传”的遗训,选东方先生真品精华,发愤编成《东方先生文集》,集东方朔行事与作品于一体,并为之作序,从而既为先贤正名又丰富了陵县古城的文化内涵,同时为保存文化遗产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4.乐善好施于乡邻。
  康公侄子康溥曾撰文称赞其父:“为人刚直坦荡无城府……独好施”。身体力行扶危济困,教化民风,如遇到乡邻“新故之贫者”,随即便“寒解衣,饥推食,病则予药,死则予槥(小棺材)”,如此慷慨不吝钱财致使康公常常“囊不能名一钱”,同时也为其赢得了乡邻口碑。
  四、孝亲睦族,诗书传家的家族耆英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春,时年58岁的康丕扬致仕归里。当时世人对此表示不解,“公位不竞其用云”,为之惋惜。康公却不置一词,安之若素,“杜门不问户外”。康公“生平无他嗜,独嗜书”。他为搜求珍本、善本四处奔走,多方求助,不遗余力,而且还精心考证,缜密校勘,务求实确,著述立说。据德州著名文史专家张明福先生考证,康公生前共著有《北台疏草》2卷、《按辽疏草》6卷、《按晋疏草》6卷、《三关图说》《按淮疏草》2卷、《癸卯两事志略》5卷、《省身录》1卷、《蓄德录》1卷、《千秋镜源》60卷、《六朝兵》27卷、《广古传信方》5卷、《集闽方》4卷、《宫传方》3卷、《东坡先生外集》86卷、《韩魏公集》30卷、《白氏长庆集》4卷、《评》4卷、《公移尺牍四六诗文》84卷、《栖凤馆遗文》1卷、《东方先生文集》。这些作品是康丕扬以一己之力所为,其中不乏珍秘之作,展示出其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文学修为。但非常可惜的是大多遭兵燹无存,仅《三关图说》《东坡先生外集》《东方先生文集》三书存世于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他还广采典籍,积极整理地方文化册籍,对地方文化事业有突出贡献,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康公谨循祖训,以诗书传家,“课子教义”。张明福先生考证康公先后育有7子,孙辈有24人。他们皆为文士,多有科举功名,担任朝廷不同的官职。从这一点上讲,从康丕扬这一代起,康氏家族逐渐成为郡望。据史料载,康氏家族在文学方面的成就非常突出:《陵县志-艺文志》中收录的康氏家族文士9人所著书目26种(相关文章有详细记载,在此就不再赘述)。没有哪一家族能与之相媲美,堪称陵城区明清时期第一文学世家大族。
  康公十分重视孝悌和慎独。因父早逝,其兄弟四人皆由祖父抚养教育长大,这造就了他事亲至孝和“笃于孝友”的性格。康公胞弟康丕显任职四川青神知县,卒于任,留有遗孀。康公毅然承担抚养幼孤之责,将其子康溥视为己出。康溥成年后以国子监生授官临清训导,感念抚养亲情,特为康公撰文立传,彰旌伯父的孝亲睦族美德,使之流芳于世。康公自卸任归籍后便不问政事,在书房“白香山”内修养身心,“性喜淡素,陋室宴然,食必精,无兼簋”,其一生刚正直谅,凛然正气,慎独其身,恪守儒家传统政治伦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信条,崇文守礼,称得上是传统文化教养中的典范。崇祯五年(1632年)秋康公于家中“怡然而终”,走完了其81年的光辉人生,可谓寿终正寝。
  “里有先贤,里之光也! ”陵城区能有康公如此能吏、硕儒实为我区荣光!我真心希望当代年轻人能更多地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去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乡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出来的人,是本乡本土因德行而被本地民众所尊重的榜样和表率,他们影响和激励着民众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追求。孟子曾说过,“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当今时代要不止有“乡贤”,更要有“国贤”“天下之贤”。我们都热切盼望有更多的“贤达”人物涌现出来,从而引领社会,造福社会,维持社会和谐。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追念乡贤康公丕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