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区打造葫芦种、雕、销全产业链条——
“葫芦经济”拓宽致富路

▲晾干后的葫芦分类存放


▲葫芦丰收缀满藤蔓,村民采摘喜笑颜开


▲雕刻爱好者到福轩葫芦艺术中心切磋技艺


▲邵越海与雕刻师交流技术


▲经雕琢,葫芦变成一件件艺术品


▲仔细将葫芦去皮抛光


▲抛光过的葫芦摆在棚内阴干


▲雕刻作品《春归》


  □通讯员王书胜冯志明孙冠州
  进入9月,于集乡葫芦种植基地的葫芦进入成熟期。来到种植园,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葫芦缀满藤蔓,惹人喜爱。“我承包了30多亩,每亩移栽约200株,每亩纯收入达1万元。 ”种植户于峰介绍,根据品相,每个葫芦售价5元至20元不等,“小蛮腰”等特型葫芦每个售价达600元甚至1000元。
  葫芦因谐音“福禄”而被赋予美好含义,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葫芦工艺品市场需求量不断上升,老百姓种植葫芦的积极性也被带动起来。 2022年起,于集乡以闲散废弃地综合利用为突破口,引导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种植葫芦。在看到良好的收益后,今年他们采取“联合社+合作社+种植户”的种植模式,通过村级合作社推动农户利用闲置土地种植葫芦,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100余亩。
  为将小葫芦做成大产业,于集乡在延伸产业链上下足功夫:以镇域党建共同体为平台,与葫芦加工企业签订收购协议,保证群众收益;成立葫芦加工共富工坊,引导村民抱团发展;与邵氏葫芦画传承人邵越海对接,支持他在于集乡成立福轩葫芦艺术中心,利用其“邵氏葫芦”非遗传承项目品牌优势,将葫芦进行浮雕、透雕以及烙画等文创加工,以文化元素赋予葫芦更高的经济价值。
  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也让种植效益不断攀升。如今,一只普通的白皮葫芦售价不到10元,但加工后却可以卖出几百甚至几千元的高价,实现了由传统“葫芦加工”到“文化创意”的转变,打造出一条从种植、雕刻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实现村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文化传承的“三赢”。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我们要通过‘集中土地流转+全域发展边角经济’的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新产品,拓展销售渠道,升级文创产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于集乡党委书记马惠勇说。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葫芦经济”拓宽致富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