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穿过历史的硝烟
——读韩春山《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一书感悟
  □陈新林/文
  8月1日是建军节,陵城区作协主席韩春山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这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新书发布会,在陵城区红色教育基地三洄河村隆重举行。我有幸受邀参加,并得到散发着墨香的上下两册新书。
  会上除了听几位大家对新书热情洋溢的评赞,还听春山先生详细介绍了创作过程。其书从萌发创作欲望,到落实到纸上成为鲜活的文字,前后历经三年,可谓呕心沥血,可谓克服万难,可谓自我挑战,可谓是文化自信文学自信的又一次大胆尝试。归来捧读,我为故事和人物所吸引所感动,常常难以释卷。
  这部书是陵城人所写,写的是陵城大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直至全国解放所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从自发组织奋起反抗黑暗的压迫,到硝烟弥漫的民族救亡,从希望的火种不断洒向陵城大地,到鲁西北成为为新中国诞生输送革命力量的光源。全书以三洄河村为故事的发散点,以曾经在陵城大地上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并被后人口碑相颂的英雄为纵横轴,把几十年里发生在陵城大地上的红色故事,以文学纪实的手法,巧妙地串联在一起,为我们奉献了一本集纪实性可读性为一体的长篇纪实文学。对于我的家乡曾是一片红色的热土,这一点我并不很陌生。
  作为文学爱好者,我喜欢读关于革命斗争故事的书,特别是有关家乡的作品,对于这些故事与传说,我可谓是情有独钟,一旦有机会得到,便反复阅读。但这些年来一直遗憾的是,如此丰富的文学创作素材和传统教育材料却一直没有人能够全面集中地、翔实客观地、生动形象地用一本书串起来。
  现在好了,春山先生这套上下两册五十万字的大部头,弥补了这种遗憾。几十万字的大部头,一下子是读不完的,更不用说在短时间内得其精髓识其要旨。尽管我每天下班后连续夜读,也只能说是知其大概,甚至某些章节总有囫囵吞枣之虞。有好些原来不熟悉的人物与事件,每次单独再读,都会有不同的认知,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是不是已进入下滑通道。
  所以说,我不敢对这本书有什么评价,只能在这里谈一谈自己在阅读中的一点个人体会与感觉,也算是穿过历史的硝烟,梦回红色的热土吧。压迫愈重反抗愈烈,反抗的种子一定会在苦难和压迫中发芽生根。
  从十九世纪末到上世纪初,苦难的中华民族可谓命运多舛,多灾多难,列强的入侵,国体的更迭,军阀的混战,土匪的横行,给社会底层人民带来看不到希望的漫长苦难岁月。
  陵城大地也像其他地方一样,在深重的灾难中,如焦土下涌动的地火,反抗的种子不断萌发,不断成长,不断壮大,从义和拳到红枪会,从反抗压迫到保卫家园,至抗日战火即将烧到鲁西北时,“十八团”和“于团”,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自卫武装了。
  光明总是在黑暗最沉重的时候,以不可阻挡的热烈喷薄而出,把信心和希望带给大地。从最先把理念的曙光带回家乡的王凤岐,到自愿给“于团"当政委、想以一己之力把“于团”改造成抗日武装的李青山;从在陵城抗日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篇章的龙书金,到把用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丰碑,永远矗立在陵城大地上的吴匡五,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合成民族救亡时期照耀鲁西北人民前进的灯塔。风雨中飘摇不定的,常常是头重根浅的墙头草,暴雨中巍然屹立的,才是根深叶茂的常青松。从曹五旅的摇摆不定,到于志良的未达正果,我们不难看出,真正的英雄,从来都不是见风使舵的投机者,只有真正敢为国难赴死的人,才配得到后人的敬仰。特别是于志良,老百姓口碑相传有关他的故事很多,他曾经是反抗官府压迫和抗匪保家的民间英雄,也曾在抗日救亡中担当过民族大义,但在利益诱惑和私欲膨胀下,最终走上可耻的绝路,其情可悲可叹,其死罪有应得。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死有余辜。陵城大地,既不乏信义儒雅的齐鲁民风,也不缺忠贞慷慨的燕赵豪情。
  让我们引以为豪的,不但有勇拒安禄山的太守颜真卿,还有轰轰烈烈的大宗家战斗。一场战斗毙敌五百,竟让日本电台发出哀声,且不说在这场战斗中,我骁勇的八路军指战员如何舍生忘死,如何机智勇敢,也不说爱国乡绅宗子敬老人如何慷慨解囊,无私捐献出大量枪弹,为扭转战局做出决定性贡献,双枪女侠秀姑如何生死无惧枪法了得。在当时的抗日形势下,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实质性胜利。仅这一点,在陵城人眼里,大宗家就是陵城的平型关。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点燃了鲁西北人为国家民族而战,为新中国而战的激情。
  从何郝炬上任二地委开始,他的革命生涯,就和陵城的大地陵城的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艰难的开局,到复杂的斗争,从善于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走出妙棋,到紧急遇险时的从容不迫,从抵御外侮到为新中国而战。何郝炬,从最初一个人高擎火炬而来,到最后把陵城大地变成火红的热土。陵城,这片曾经需要光明照耀的大地,最终成功转型,成为为民族解放和人民翻身,不断输送光明和温暖的光源。
  “钢枪消灭旧世界,车轮推出新山河。愿随雄师逐穷寇,甘驻江南医沉疴。 ”在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新形势下,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曾全村做出巨大牺牲和巨大贡献的三洄河村,以红色堡垒的高姿态,以模范村庄的新要求,继续书写着新的辉煌。无论是参加解放军,还是报名进民工营,无论是一路向南打过长江去,还是服从指挥就地转为地方工作,三洄河人,没有一人掉链子,没有一人给红色堡垒村抹黑,继续为伟大而朴素的洄河精神,续写新的篇章。
  穿过历史的硝烟,梦回红色的热土,感受曾经的真实,体悟身边的英雄。从心里感谢春山先生,给我们奉献出如此美好如此精良的精神大餐。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穿过历史的硝烟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