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军/文
提到孔姓,人们立马会联想到孔子,这位诞生于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会有许多人好奇孔姓家族及其辈分。笔者本身就姓孔,也经常被身边朋友问及此类问题,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有时只能附和些只言片语了事。现笔者不揣简陋,收罗整理出一点资料,权当普及一下知识。
孔姓的来源及孔姓家族
根据《姓解》《广韵》《姓考》《孔子世家谱》《左传》《古今姓氏书辨证》《孔子家语》和《史记·孔子世家》等史料记载孔姓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源于子姓。商朝开国君主成汤的子孙中有一支以“子”为姓,又与成汤名字中的“乙”组合起来,为子姓孔氏。西周初期,成汤的后裔微子启被封于宋国,微子启死后,其弟宋微仲继位。微仲九世孙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便以其名字中的“孔”为氏。孔父嘉的六世孙就是孔子;二是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国有叫姬孔悝的大夫,在姬孔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另外一支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君主郑穆公姬兰,其有后人名姬孔张,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名字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郑国孔氏;三是源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叫妫孔宁的大夫。在妫孔宁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孔氏,是为陈郡孔氏。另外在一些满族、土家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孔姓均属于汉化过程中改汉姓。
先秦时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动于山东、河南地区。秦汉以后,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广东等地。三国两晋时,迁移到浙江、江西东南地区。唐宋时播散到全国各地。清朝初期进入台湾地区。到20世纪末,孔氏族人已遍及世界各大洲,其中,以韩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缅甸、美国、英国、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数量较多。
孔子及其后裔
前文已提到,孔子出身于贵族,孔父嘉是其六世祖。孔父嘉原是宋国大夫、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子祈父,祈父子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叔梁纥的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却没有儿子,小妾为他生了长子孟皮。孟皮有足疾,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请求纳颜氏女儿为妾。颜氏有三个女儿,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愿嫁叔梁纥。颜徵在时年不满二十岁,而叔梁纥已经六十六岁,年龄相差悬殊,两人为婚于礼不合,夫妻在尼山居住并且怀孕,生下孔子。之后的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无须赘言。
历代王朝政府在尊崇孔子的同时,还不断地优渥着他的后代子孙,延续着孔氏一门的荣光。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殁后,鲁国世代祭祀其庐冢。其嫡孙子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子思后代子慎,曾担任魏国国相;子慎儿子孔鲋,曾在陈胜手下担任博士,策划了著名的“鲁壁藏书”事件,孔鲋弟弟子襄,汉惠帝时担任博士;子襄后代孔安国,在汉武帝时担任博士,备受武帝宠信。汉元帝时期,孔子后代孔霸被册封为“褒成侯”。从此,孔子嫡传后裔正式获得世袭爵位。曹魏改号宗圣侯,晋、南朝宋改号奉圣侯,北魏称崇圣侯,北齐改恭圣侯。北周时,晋封邹国公。隋朝,文帝封邹国公,炀帝改绍圣侯。唐初,封为褒圣侯,然后爵位上升为公爵,称褒圣公。唐玄宗时期,朝廷正式册封孔子为“文宣王”,同时将“褒圣侯”改为“文宣公”,爵位提升一级,以孔子三十八代孙孔惟晊袭位。
宋仁宗时期,将“文宣公”改为“衍圣公”,以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愿袭位。从此直到民国时期,“衍圣公”的名号,一直沿用了下来。宋金战争期间,衍圣公孔端友追随宋高宗南渡,寓居衢州。此后不久,金朝天眷三年(1140),金熙宗册封留居北方的孔子第四十九代孙、孔端友侄子孔璠为衍圣公。此后衍圣公分为南北二宗。金朝灭亡后,北宗衍圣公孔元措归降蒙古,仍袭封衍圣公。不久,南宗衍圣公孔洙于1282年来大都朝觐元世祖,被委以其他职务。孔洙死后,孔府南宗不再担任衍圣公一职,但仍主持衢州孔庙的祭祀活动。除衍圣公外,自宋朝以来,曲阜知县一职,常由孔氏子孙世袭。元朝厘定制度,明确曲阜知县由孔氏世袭,同时将衍圣公品级定为三品,比前代有所提高。明朝建立以后,衍圣公品级进一步提升到一品,曲阜知县仍由孔氏世袭,同时免除孔氏子孙所有徭役。清朝建立以后,延续明朝政策,优待孔氏子孙如旧。辛亥革命以后,衍圣公一职仍被保留。1935年,国民政府将衍圣公改为奉祀官,延续近千年的衍圣公一职,至此完成了历史使命。
首任奉祀官为孔子的第七十七代嫡孙孔德成。他于2008年在台北辞世,享年89岁。目前第二任奉祀官为孔垂长,1975年出生在台湾,孔子第七十九代嫡孙。
孔氏家族辈分及“通天家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孔氏后裔已超四百万人。孔子的故里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为“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全国。这些流寓户在异地一般都是聚族而居。为了使族众代代不乱,长幼有序,老少尊卑各有条理,孔氏宗族逐渐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条例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每户设有户头户举一至三人。清代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六十户户头户举点名清册》中一一列举了60户的名称,诸如:大宗户、终吉户、泗北户等。
与此同时衍圣公府曾专门颁布过《孔氏行辈告示》:“立行辈所以分尊卑,定表字所以别长幼……今依所定吉字开列于后,凡我族人俱当遵照所开列行辈,取名训字。有不钦依世次随意妄呼者,不准入谱。 ”就是不准随意取名,要严格按照皇帝赐给的行辈取名。在明代以前,孔氏后裔没有固定的行辈,那时人数尚少,各家取名很随意。明代初年,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十字:“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其中第五十七代以言字偏旁择字作为行辈字,(六十一代“弘”为避乾隆皇帝讳改为“宏”,第六十五代本为“胤”字,衍圣公孔胤植为避皇帝庙讳,而将“胤”字改为“衍”字)自此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明崇祯二年(1629),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奏请皇帝恩准,又立十字十辈,赐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的字辈:“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清同治二年(1863),七十五代衍圣公孔祥珂奏请皇帝恩准,又立十字十辈,赐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的字辈:“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九年(1920),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报中华民国内务部备案续立二十字二十辈:“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经过几次续定的行辈字计五十字五十辈,为五十六代到一百零五代。
坊间一直流传有所谓“通天家谱”一说,其实它是指孔、孟、颜、曾、卜、闵、冉七家共用一个字辈。这七家的祖先分别追溯到知孔丘、孟轲、颜回、曾参、卜商、闵损、冉求七人,此七人被后世称为“四圣三贤”。在这七家的家谱中,所排的字辈,命名所用的字,完全一致(或相通)。据说这七家子孙如在他乡异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辈,叙定辈分后,便酒宴招待。如果遇到经济困难,还要互相资助。
字辈或家谱是我国封建时代的产物,有一定的落后性。但它蕴含着修身齐家、家庭和谐、家族和睦、兴旺发达之意。字辈已成为当今的重要取名形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特殊的礼制,同时它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中华民族崇尚文化,重视血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