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王九富
作者:1929—2004.04

1974年1月30日,1973年度糜镇公社大田片“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合影(前排左三为王九富)。


  □石贤圣/文
  在陵城区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糜镇所辖,有一个因山而得村名的1400余口人的汉、回两族聚居村——基山村。据《山东通志》记载:“基山在县(指德平县,该村原属德平县,笔者注)西二十里,高五丈、周三百六十步土山也,状如台基,故名基山,村致源于此。 ”《德平县志》载:“基山晴雪为平昌八景之一。 ”
  据传,古时候有人看见正渐渐长高的土山,随着金鸡报晓而停下来,神奇莫测,所以叫“金鸡宝山”,简称“鸡山”。《临邑文史资料》上说,“基山”一名是《德平县志》的改称,原名是“箕山”,“箕”本是星宿名,山仅土丘,上应星光云。在原德平县一带,辗转流传着鲧治水失败后,在基山被杀升仙的故事,有3滴血落在大湾中,水里立刻冒出3座丘陵,供那些遭洪水袭击的人们居住。
  乡间有女娲娘娘在基山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还有大舜在基山教人掘井栽种、烧制陶器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发展生产力的渴望。
  因年代久远,这些传说的虚实已不可考。不过,20世纪60年代,村里还真出了一位激情满怀、大公无私,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改天换地、发展生产的模范党支部书记——王九富。
  2021年2月2日,农历庚子年腊月廿一,次日立春。随着河北等地疫情的有效控制,人们的心情又像天空一样由轻雾霾转为蓝天丽日。这天上午,我和糜镇文化站站长、外宣办主任李继敏及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科员李海龙来到基山村,拜访英模后代及干部村民代表,采访王九富的先进事迹。
  王九富长子、现任基山村党支部书记王成吾的家就在穿村而过的南北乡村公路与第三条东西街交叉口以西街北。我们到达时,他正和村两委成员研究文明过节及加强疫情防控等事宜。待说明来意,王成吾引领我们来到大街西首,瞻仰其父王九富的故居。“父亲去世后,我和弟弟将母亲接到我们家住,这处院子就闲置下来,已经10多年了,主要是留个念想。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其作用,屋顶安置了光伏发电设施,院子供邻居种菜用。 ”王成吾介绍说。这是一处典型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民居,4间一院,水刷石墙面挂瓦房,不过,和现在的房屋相比,明显低矮,门窗较小。在东里间的东墙上,悬挂着镶满老照片的两个镜框,我选中了这幅1974年1月30日的老照片作为本文插图。
  和王九富搭班子的原村会计、文书郭培义因年事已高,不便出门接受采访。我们便和等在王成吾家的原村委会主任、原民兵连长倪方胜一起,来到第七条东西街东首路南的郭培义家,一起座谈。我们到时,郭培义的次子郭宗河夫妇及其儿子以及一位邻居老者正和郭培义聊天。郭培义虽已88岁高龄,但除听力稍有下降和行动稍有不便外,精神尚好,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很不错。
  一提起王九富,郭培义随即竖起大拇指:“好人啊!办事公道,老百姓信服!”接着,他和倪方胜、郭宗河娓娓道来王九富所做的一件件实事好事。
  说一千道一万,发展生产保障群众生活是关键。村西1公里大宗河西岸,基山村有140亩地,基本是每个生产队35亩。这里离村较远管理不便,且盐碱地较多,粮食稀疏产量低。 1971年春天,王九富决心把这里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经大小队干部商议,决定在此建设林场,外围种植刺槐,兼有绿化美化和防护作用,里面种植果树;由郭培义任场长,每个生产队各选4位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村民为成员,共同管理林场。
  县、公社非常支持,派来技术员陈树河具体指导。大家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修沟,改碱,种植了国光、青香蕉等苹果树。 5年头上,成效明显——灌溉清澈河水,沐浴灿烂阳光,累累果实挂满枝头。销售收入由大队分配到各生产队,再分配到各户。不仅果树丰收,更重要的收获则是以此为基地,培养了林登全、张纯荣、倪方勇、崔新岭4位自己的技术员。这为以后基山村的果树生产提供了人才支撑。
  1980年,基山村在附近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在村东南抽出原棉花、地瓜地建起了1500亩的果园。按生产队和人口划分,家家户户都有。村里由王九富和倪方胜、王成信(2队队长)赴泰安统一购进一手指粗、1.5米高的红富士、金帅、国光、玫瑰红等苹果树苗,发放到户。由上述4位技术员具体负责栽种、浇水、施肥、剪枝等技术指导工作。由于村西林场的成功经验,所以大家都信心满满、精心管理,没几年又迎来了果品大丰收。
  当年,基山村人口、民宅较多,但存在宅基地大小不一、户均宅基差异较大、街道胡同弯曲不直,甚至有“裤衩子胡同”(一条胡同走着走着分成两条)等问题,存在有碍观感且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等诸多问题。 1976年,王九富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商议,下决心本着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街道、宅基统一规划,一个标准一线齐,最终达到街道平直并为男孩多的家庭解决宅基地紧缺问题的目的。当时基山村有4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的村民居住相对集中——1队在西北角,2队在西南角,3队在东南角,4队在东北角。为便于这项工作的有序推进,采取了全村统一规划、各队各负其责进行落实的方式。根据位置不同,8条东西大街分别为8米、12米宽;宅基地均为东西、南北各16米长。
  为尽快打开局面,王九富先从自家“开刀”,带头将位置较居中、祖辈流传下来的近2亩地果园让给宅基地紧张的几个农户,自己却到村边填湾作为宅基地。在干部群众大会上,他高声宣布了这一安排:“大家凭良心想想,我又不是傻瓜,我这么办为了嘛?”一石激起千层浪,王九富的做法着实出人意料,原本打自己“小九九”的村民思想动摇了,各项工作进展超乎想象。
  男孩多、面临修房盖屋相亲甚至已经成婚而愁着没有宅基地的农户脸上的愁云消散了。张振海一家就是个典型例子。他膝下有4个小子,住在一个大杂院里——3间北屋,3间南屋,2间东屋,2间西屋。原来都挤在北屋里,老大结婚后一家人把北屋让给了小两口;老二结婚后和大哥两口子分别住北屋的西、东里间;老两口住南屋;老四住东屋;西屋则兼有磨坊、养牲口养鸡多项功能;尽管老三去了外地亲戚家,但一大家子住在一起还是很紧巴,生活多有不便。为了扩大房屋利用率,一家人开动脑筋,墙壁上多处掏洞安门用于储物。宅基地规划后,村里为老大、老四安排了新宅基;老二则在原地扩大的宅基地上新翻盖北屋,和父母住在一起,真是皆大欢喜。
  为节省耕地、倡树新风,1977年,基山村推行了“平坟”(只保留最近一辈)和建设公墓活动。由于制定村规民约、党员会动员、大喇叭宣传等措施到位,这项活动一次成功且一直坚持至今。在村外4角各划出一块地作为对应的各生产队的公墓,南北、东西每4米一个墓穴位置,按去世时间排序,打破了姓氏、辈分界限。这一举措也促进了不同家族的进一步团结融合。
  为方便本村及附近村的村民生产生活、加强信息交流、发展地方经济,基山村于1986年农历十月初八举办了第一届物资交流大会,邀请沧州市河北梆子剧团前来演出6天,接着又邀请本地鼓乐队演出3天,同时确立农历三、八为大集。南北街主要经营布匹、鞋袜、衣服、百货等;第一条东西街主要为蔬菜、果品等交易场所;第三条东西街主要是肉食和大牲畜交易市场。由于政策优惠、区域明确、村风淳朴,基山大集人气十足、商贸兴盛。
  村里还建起了38个塑料大棚,种植大田菜360亩,成立了迎春雪糕厂等。随着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公益性事业不断发展,上电,通水,建起了幼儿园和“六配套”小学以及青年之家。基山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临近中午,我们结束了采访。郭培义老人长时间坐在椅子上谈话应该比较劳累,我感觉过意不去,遂起身走到他跟前深鞠一躬:“长辈辛苦了,给您拜个早年! ”老人执意起身送我们到屋门口。

  相关链接


  王九富(1929—2004.04),男,汉族,陵城区糜镇基山村人。初小文化。1946年入伍,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讯员、警卫员、排长等,曾参加过济南战役、海南岛战役,荣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3次,受到过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63年退伍后回村,任生产队队长;1966年至1995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任职期间,他带领干部群众建果园、立集市、种蔬菜、办工厂、修学校,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文明村。该村被评为全县文明村庄,党支部被评为全县先进党支部,青年之家被授予省级青年之家称号。其本人为陵县第四、第五、第六次党代会代表,多次荣获德州地区优秀共产党员、全县模范共产党员等称号。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王九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