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何郝炬
作者:渤海区
  □石贤圣/文
  在陵城区滋镇政府驻地西南2.5公里处,有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千余人的村庄——三洄河村。
  2018年以来,因陵城区作协红色之旅采风等活动,我曾多次来到这里,看展馆,读村史,听讲解……对这里的美好印象和敬仰之情与日俱增。
  三洄河在陵城区抗战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39年夏天,年仅21岁的中共党员李晓瑞以打磨石匠的身份为掩护来到这里,宣传抗日思想,发展党的组织。同年10月,成立了三洄河中共地下党支部,这是当时较早的地下党支部。这时,该村已成为陵县抗日斗争的中心村、发源地。后来,曾在苏联留过学的抗日干部邹玉峰,开会时常给大家讲苏联的革命形势,并联系本地实际打比方说:“……三洄河就是咱们边区的小莫斯科。 ”从此,三洄河的“小莫斯科”美名闻名遐迩。
  这里还是远近闻名、名副其实的“三多”村,即党员多、参加抗日队伍的人数多、模范事迹多。一组数字看似枯燥,但非常有说服力:从1939年5月三洄河第一个党员魏立勋(王士英)开始,先后秘密发展党员64人(其中女党员8人),有9个党小组,且党员质量非常高,无一人叛党退党。广大村民积极参军参战,从1939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三洄河共参加八路军队伍81人;解放战争期间,1947年“大参军”,该村一次性入伍高达87人,号称“三洄河全村参军一个连”,一时轰动全县、传为佳话。若从1939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算起,全村共有178人参加革命队伍;另外,参加地方革命斗争的脱产干部还有20余人。总人数占全村总人口700人的近三分之一。该村群众普遍政治觉悟高,从未发生过一起告秘事件,且激情饱满,纷纷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1939年至新中国成立的10年时间里,除“平民英雄”魏玉杭外,还有魏增祥、魏玉凯、葛庆元等11位优秀儿女血染沙场,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当时,有许多名人志士居住在此,与敌斗争。其中有一位曾在这里工作过的抗日干部叫何郝炬,当年他在这里任冀鲁边区二地委书记。
  来到当年曾掩护过何郝炬的魏方荣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屋北墙上悬挂的两幅装裱工整的何郝炬亲笔题词,一幅是:“难忘畴昔弟兄亲谊,长记战时鱼水深情。 ”另一幅是:“重过洄河四十年,忍将少壮易霜残。枪鸣古寨奔洼底,绿掩长渠映水天。新麦初收愁满囤,可堪麸壳当佳餐。欣看故地江山换,为有源头活水添。 ”落款都是“方荣乡友留念郝炬一九八九年元日”。忆当年艰苦岁月,叹故地巨大变迁,颂军民鱼水情深……字迹遒劲有力、饱含深情,令观者肃然起敬!
  遗憾的是,魏方荣老人已于几年前过世。其子魏洪俊向我们介绍:1989年1月,父亲前往成都看望时任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何郝炬。他热情款待,并欣然亲笔题词相赠。
  何郝炬于1940年秋调任中共中央北局巡视团团员,赴冀鲁边区巡视检查。 1941年至1945年先后担任冀鲁边区(渤海)三地委组织部长,二地委副书记、书记,渤海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其间,他曾长期住在靠行医养家糊口的魏方荣家。 1942年11月,魏玉坤、魏方荣父子机智勇敢地掩护二地委书记何郝炬(大哥)、组织部长李平(二哥)等人安全脱险,彼此建立了深厚友谊。
  2009年9月11日,何郝炬重回三洄河,故地重游,感慨万千。他虽已8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走访了魏方荣一家,与他们热情攀谈,追忆峥嵘岁月,共叙深情厚谊,并合影留念。两幅题词间相框里的多幅彩照真实定格了当时的珍贵场景。
  为了更深入真实地了解那段光辉历史,陵城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办、广播电视台、滋镇组织联合采访团,于2018年5月初赴四川省成都市采访何郝炬老人,听老人讲述那段难忘的红色记忆。非常遗憾,我未在采访团之列,不能亲眼目睹老人风采、亲耳聆听老人讲述。为丰富本文内涵,我于2020年7月30日上午,来到当年采访团成员之一的陵城区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石坚办公室,请其“回放”当时的情景。
  5月的川蜀,绿树阴浓,繁花似锦。采访团一行7人来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迎宾大道的省委家属院。 96岁高龄的何郝炬和89岁的老伴居住于此,一栋带花园的复式房子,设计简单,屋里满是书籍报刊。简短的交流之后,何老记忆的闸门瞬间打开,娓娓道来结缘三洄河、奋战三洄河、情系三洄河的经历,话语似泉水滔滔不绝,当年的往事历历在目。
  抗战时期,滋镇群众基础好,有一批革命的堡垒村,三洄河、高家、前后许、南许……我在三洄河住得时间最多,这一带公认的中心就是三洄河。村民魏洪俊的父亲魏方荣,是当时十里八乡有名的郎中,家境较为殷实,对掩护革命工作具有很大的优势。当年他家的小土屋成了地委同志运筹帷幄的地方。因为我常常到那里去,所以跟他家里人都很熟。方荣他母亲,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很冷的时候去的,她早晨早早起来,给我们做碗杂面条,暖和一点,对于这点我印象最深、充满感激。
  尽管这里的对敌斗争激烈反复、困难重重,但干部群众却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信心,靠着勤劳智慧与敌人斗智斗勇,时时刻刻注意掩护县区干部。一天夜里,我们像往常一样,住进村里的小卖铺。这里方便,去了就睡觉。那个老许,因为我们在他家住,他就不敢睡觉。那天快天明了,他出去看看,结果后街上黄压压一片,这下糟了,日本鬼子肯定把村子包围了,咋办呢?不知所措的他赶紧回到屋里报信:“来鬼子了! ”虽然声音很低,但是我们睡觉睡不实,都被惊醒了,马上就跳起来了。怎么办呢?他不敢关门,指着天——跳墙。我们4个就跳墙了,看到北边一个门、一个牲口房,就跑去了,正好墙外就是苇子湾。跑到那儿一看,到处是水,没地方去啊,胡同里日本鬼子吵吵闹闹的声音越来越近了。只有跳了,我们扑腾就跳了下去。好在水不深,赶快到边上爬出来,往北跑。跑出去有个十来步,枪就打过来了。进了高粱地,我们就在地上扑扑地爬,全身都是泥水,跑出去也不知有多远。后来没有枪声了,大家已是筋疲力尽。
  在坚持斗争中,我们主要是依靠群众,所以更要做群众的贴心人。1943年的一场自然灾害,成了考验二地委最大的难题。那年华北干旱,并且这一块最惨,包括德平、临邑的北部。当时眼看就没办法了,蝗虫一片一片的,根本消灭不了了。老百姓是忧心如焚。我想了一个主意,南边济阳,尽管收成不好,但还是有收成的,原来就比较富庶;其他地方,像德县,也有一片不行,但是西部还行,原来有些富裕家庭,还是有藏粮的,那就搞借粮。
  我这个想法太大,自己决定不了,就在地委会提出来,开始很困难,哪个来运啊?但是要千方百计办,大家都赞成。动员济阳县委号召当地老百姓,加征粮食,也算借,组织人送到北边封锁线,这边动员干部群众到封锁线接过来。这个动作很大,一共借了100多万斤。经过艰辛努力,最终每人5斤救命粮分到群众手里。5斤粮食现在不值一提,但在那个时候作用还是很大的,是鲁北的一件大事……
  听着,思考着,在场的人无不为当年军民一心、战胜顽敌的场景所感染,进一步激发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热情和干劲。
  相关链接
  何郝炬,男,汉族,192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 1937年末赴延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年至1940年,先后任中共夏县中心县委青委书记、翼城县委组织部长。1940年秋,调任中共中央北局巡视团团员,赴冀鲁边区巡视检查。1941年至1945年,先后任冀鲁边区(渤海区)三地委组织部长,二地委副书记、书记,渤海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其间,他曾长期住在陵县四区(滋镇)三洄河村及五区(林子)朱二歪村。1948年后,任中共豫皖苏边区党委民运部副部长,豫皖苏后勤(支前)司令部前办主任。 1949年,任第二野战军后勤运输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长江区航务局副局长,重庆分局局长,西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副局长,建工部西南工程管理总局局长,四川省建委主任、计委主任,国家建筑工程部副部长,四川省副省长、省委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更多>>  陵城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何郝炬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学·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