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泽元
“既然乡亲们、党员们信任咱,上级领导支持咱,咱就决不能辜负领导和乡亲们的期望,一定要当好家,干实事,为全村造福。 ”这是丁庄乡大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恩现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刘恩现,197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开始担任丁庄乡大刘村党支部书记。30多年来,他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主动从群盼、群愿、群急、群难的事情做起,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支持。
抓党建 促稳定
“村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 ”上任伊始,刘恩现从班子建设入手,打造“学习型、服务型、进取型”两委班子,坚持每周一次“两委”集中学习,认真学习上级党委政府下发的各类重要文件,以学习促进能力提升,以能力提升推动工作开展。在他的倡导下,大刘村推行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让大家心服口服。他还创新党员活动服务载体,倡导村内文明新风气,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30年来,大刘村无一例信访、上访案件的发生。
同时,刘恩现注重挖掘村内优秀人才,对产业带头人、致富能人、专业人才等先进分子积极培养。 2014年,村里有位致富能手叫曹爱振,热心服务群众,带动他人就业,在群众中口碑很好。刘恩现经过调查后,找曹爱振谈话,发现他有加入组织、为村做事的想法,刘恩现作为入党介绍人,把曹爱振引进到组织中来,细心培养。上任以来,刘恩现已发展党员6名,为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激发了党组织活力,保证了党支部的健康持续发展。
做产业 促增收
大刘村有这样一个现象:白天村子里除了家里有老人的,其他家都锁着门。这是因为村里人都去大棚里忙活去了,十里八村的人来大刘村走亲戚串门早已习惯直接去大棚找人,家倒成了第二站。但是之前,大刘村还是个人多地少的穷村子,全村800余口人,1000来亩地,土地盐碱化严重,粮食收成少的可怜,家家户户过着土里刨食的生活。
面对村里一穷二白的局面,刘恩现主动到一批老干部、老党员家中取经,与两委干部反复权衡商讨,认为大刘村不能浪费地处城郊、水利资源丰富的这种优势,决定在村内引入蔬菜大棚产业。 1998年,他主动带头,引领群众发展冬暖式大棚蔬菜,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激发了村民建棚种菜的热情,全村先后流转土地300多亩,建设高标准大棚240余个,大棚蔬菜生产的规模和效益逐年增加。 2005年,刘恩现筹资5万余元建设了500平的蔬菜批发市场,解决了困扰农户多年的产销难题。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刘恩现想,要跟上发展的节奏,一定要规模化、标准化,做大做强这一特色产业,于是,2011年,他在土质较好的村南面规划出了200亩的高标准大棚生产区,同时在水、电、物料等方面制定了优惠政策,新增高标准百米大棚120个,又积极引进纤手西葫等优良品种,形成品牌,做大做强。为提高种植水平,刘恩现每年都组织蔬菜种植能手到城关镇、寿光市、河北盐山县进行参观学习,聘请蔬菜局技术人员为群众授课,并选出了5名党员“菜把式”为村里的义务指导员,对全村蔬菜生产进行技术指导。目前,该村每个百米大棚纯收入达4万元左右。
抓民生 促文明
随着群众收入不断的增加,村居环境的落后成了刘恩现心中的一块心病。
为修一条干净整洁的路,刘恩现克服村内缺人短钱的困难,争取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政策资金,亲自上阵,将村内三条的主街铺设成了柏油路,扭转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的局面,改写了村内祖辈走土路的历史。为改善生产条件,2012年,村里投资3万元,动土4.5万方,修建生产路2600米,开挖沟渠2400米,建设了6大方田,一举解决了地难浇、路难走难题,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农业生产。
随着我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工作陆续开展,刘恩现不等不靠,提前谋划,召开专题会议,进行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制订了奖惩制度,调动班子成员和群众的积极性,清理“三大堆”20余车次,彻底清理了村内村外的所有陈年垃圾死角;粉刷墙面4000多平,创建文明一条街;筹资3万余元修建了4个垃圾池,购置了14个垃圾箱和12个垃圾桶;并要求村内的党员干部全员上岗,设置责任区,划片进行义务保洁,彻底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
如今的大刘村群众富裕,环境优美,邻里和睦,刘恩现也成为了村民们信赖的“领头羊”和“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