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鸣冤鼓”的来历



  古代衙门口,都设置一面巨鼓,供百姓告官诉冤之用,谓之“鸣冤鼓”。说起它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相传,汉高祖刘邦登基当了皇帝后,他的一个侄子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一天,京城少女苏小娥正在街上行走,这皇侄见她美若天仙,遂上前调戏。这时,一好汉从此路过,见此情景,便过来相救。皇侄指使打手对其大打出手,就在一打手举剑刺向大汉时,大汉灵机一闪,锋刃却插进了皇侄的肚子,他当场毙命。打手们急忙把尸体抬回府,并诬陷大汉杀死了皇侄。
  苏小娥闻知后,便和妹妹各持一小鼓小锣边走边敲,一路来到金銮殿前,高声大喊“冤枉”。锣鼓声、喊冤声,惊扰了刘邦,他勃然大怒道:“来者何人,可知击鼓打锣扰乱朝堂有罪? ”苏小娥答曰:“万岁,民女若不击锣鼓,怎能面君?我们的冤情何以申诉呢? ”接着,她就把皇侄的行为陈述了一遍。刘邦听了,立即提审犯人。他断明案情真相后,当即处斩真凶,释放了好汉。
  从此,刘邦为了方便百姓告状,显示其德政,传下圣旨,命各级衙门必须在门口摆一鼓一钟,并规定钟鼓一响,官必上堂,也便有了“鸣冤鼓”的称谓。
□任洪明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鸣冤鼓”的来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