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
  在6月13日举行的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辅导报告会上,国务院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赵琛教授以“复命精神”为主题,为我县党员干部作了一场精彩的辅导报告。赵琛教授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对“以结果为导向的执行模式、以复命精神为核心的成功系统”进行了详细解读,通过聆听赵琛教授的报告,我受益匪浅,让我对复命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复命”是对他人的承诺,在限定时间内必须给出的一个结果。这是一个全新的称谓,但却不是全新的命题。“复命”应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且在工作中时时处处得以体现。在现实工作中,很多人止步于昨日的成功;很多人为自己的平庸与碌碌无为努力的寻找借口。他们对待工作不负责任、应付了事,凡事消极怠慢、虎头蛇尾,遇到问题更是拖延逃避。如果养成这些恶习后,交出的结果肯定是粗劣的。而工作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粗劣的工作,就会造成粗劣的生活。所以,粗劣的工作,是摧毁理想、堕落生活、阻碍前进的仇敌。我们应该拒绝这种粗劣的平庸,选择完美的工作和生活。
  在工作中,我也有许多毛病,爱找借口、消极怠慢、应付了事、轻率疏忽、遇事拖延等,十分影响工作效率。复命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讲究到位,半到位和不到位是不可行的,我决定要培养良好的复命习惯,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
  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不能有任何借口。“行动培养习惯,习惯培养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良好的复命习惯是一种坚定不移的高贵品质,复命拒绝任何借口,复命时,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这个原则就是永不放弃,永远不为自己找借口。不要放弃,不要寻找任何借口为自己逃避复命。一个真正的复命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全力以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不断的进步。
  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要敢于创新。复命具有难度,具有挑战性,在复命过程中没有创新思维很难完成。但创新不会一帆风顺,肯定会遇到挫折与失败,但是失败是超越自我的坐标,一旦发现此路不通,便要去创新,另辟蹊径。同时,要加强自我修炼,强化“危机意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就是“人造丛林”,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不会被社会所抛弃。创新,不怕失败,勇于创新地完成复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复命能力。
  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必须拥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具备科学的工作观念,虚心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不断丰富前进的现代复命意识,才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历练自己,成就自己,才能够完成好上级和领导交办的每一份任务。要把复命精神当作一种常态、一种习惯乃至于一种素养,渗透到工作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中去。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坚持更高的标准,严谨对待工作,严格要求自己,提升工作质量,提高工作能力,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复命。
  (作者系《陵县报》副主编)□杨洪涛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做一个勇于复命的人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