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又到一年麦收时



  金黄色的麦浪铺满原野,收割机的轰鸣声又从耳边响起。麦收在即,虽说如今农业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但小时候有关麦收的记忆却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使我每年都对麦收充满畏惧。
  记得三十年前,八九岁的我和六七岁的弟弟,天刚蒙蒙亮(四点多钟)就被父母从炕上唤起,跟他们一起去田里割麦子。有时候实在困得睁不开眼睛,就会被硬生生地提起来,牵到地里。有一次弟弟实在太困了,怎么拉他都不肯起床,母亲就叫他在家给我们做早饭,弟弟迷迷糊糊地答应了。可日上三竿,当我们割完一块麦田回家吃饭时,他却还在炕上美美地睡着。娘使劲地摇他,想把他摇醒问他做熟饭没有,他却含含糊糊地说:“嗯,俺困,俺不吃饭了!”气的爸爸举起巴掌想扇他的屁股,被娘急忙拦下了,说:“六七岁的孩子,你着啥急啊,孩子累了,让孩子睡吧,我去做饭。 ”
  我和弟弟自从会拿镰刀起,就加入了割麦的队伍中,开始时父亲在前“搭腰”,我和弟弟在中间,一人割一行小麦,母亲在后“捆腰”,一家人正好形成一铺(我们那里对割麦一道手续的称呼)。农村是个大课堂,在长辈们手把手地示范下,我和弟弟很快就成了割麦的能手,割麦、搭腰、捆腰样样精通。后来我们俩和大人一样一人一铺,与父母齐头并进,四亩地的麦子不到两天就割完了。看到我们这样能干,爸和娘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那时候割完了麦子,农活才算完成四分之一。当时我们四队只有两个轧麦子的场院,十几家人合用一个,就得抓号决定轧场的顺序,所以麦子只能一小垛一小垛地暂时攒在地里。于是我和弟弟抱着一个个和我们身高差不多高的麦捆,一瘸一歪地在骄阳下行走在坑洼不平的麦田里,汗水和满脸的尘土和成泥水流下来,流进眼睛里,痧的眼睛都睁不开。腿腕被尖尖的麦茬扎得遍体鳞伤,一双小手被晒得又干又硬的麦芒刺得生疼。有时候麦芒扎进肉里,你越动它就扎的越深,那滋味真是难受极了。
  在轧麦子之前,为了少占空间,还得把麦子用“鉔刀”拦腰截成两段,只把麦头运到场里。这种劳动,我和弟弟又成了父母的得力助手,我们力气小,摁不动“鉔刀”,就递麦捆,还与父亲一起运麦头。那时候的运输工具只有两轮的小拉车,我家唯一的动力来源就是家里的那头老黑牛。牵牛、装车是我们的活计,若赶上黑牛怀着牛崽,就只能用人拉车了。有时候我牵着绳子与父亲一起弯腰弓背地在前面拉车,有时候我与弟弟和娘在后面使劲地推车。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我们多用点劲,身患风湿性关节炎的父亲才会轻松一些。劳累与贫穷,再加上病痛的折磨,使父亲的脾气特别暴躁,当拉麦子的车在半路翻车时,最倒霉的往往是我和弟弟,但我们最惬意的却是在回来的路上能坐上父亲的小拉车。父亲在前面拉车,母亲在后面推着,我和弟弟坐在车上高声唱歌,每当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心里涌动的都是幸福的滋味。
  轧场是麦收的关键环节,谁家轧麦时,一大家人齐上阵,人多时有二十多口,我们有的用镰刀“破腰”,有的用木叉把麦穗摊在场里,再不停地翻晒。中午等麦穗晒到干透时,轧场的拖拉机就会来轧场。拖拉机拉着一个大铁滚子一圈圈地在麦子上轧,饱满的麦粒被轧出来铺在麦秸底下,为了轧得均匀,人们还要在拖拉机给别人轧场的间隙里翻场。麦子天空气特别干燥,再加上小麦泛起的热浪一阵阵扑在人们的脸上,使人喘不上起来。擤一把鼻涕,吐一口痰,鼻涕和痰都是黑的,人们的脸也由于出汗变得像京剧里的大花脸。但一大家人互帮互助的热乎劲儿至今令我怀念。
  堆起的麦堆还需要借着风扬出麦壳才能入库,“扬场”是个技术活,一般的人不会干。记得那时候父亲兄弟三人都是扬场的能手,他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大爷和二大爷一人一把木锨,侧身把小麦高高地迎风扬向天空,麦壳被风吹到一边,金黄色的麦粒像雨水般倾泻下来。爸爸戴着草帽用扫帚扫去麦粒上的碎麦秆,不一会儿,一座金字塔式的麦山就出现在我们眼前。那麦堆里绝对不留一点麦壳,而麦壳堆里也不会有一粒小麦,来之不易的粮食,一粒也舍不得浪费。
  收麦的过程至此才算接近尾声,一袋袋的麦子运进仓库后,勤俭的母亲一刻也停不下来,她又开始在鉔掉的麦根里捡麦头,到麦田里拾遗落的麦穗。这是一个非常枯燥乏味的工作,据母亲回忆,那时候为了鼓励我拾麦穗,她用买来的杏儿做奖品,我在麦地里拾一圈麦穗回来就奖给我一个杏儿,那诱人的甜杏儿使枯燥的工作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
  麦子年年收,年年景不同。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提高,农业机械的逐步完善,人们逐渐从琐碎、劳累的农活中解脱出来。过去个把月才能干完的活,现在几天就会完成,如今当我给十三岁的女儿讲起这些经历时,她以为我在讲一个遥远的传说;品社课上,当我对学生讲起近三十年的农业发生的变化时,学生像是在听故事。但是,那些深刻的记忆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留在每一个七零后农村孩子的生命里。
  如今虽然已经用联合收割,用电机浇地,用播种机播种,但我奉劝父母有地的朋友们:即使给父母再多的钱,在过麦秋时希望你们在百忙之中回家搭把手,因为有很多活是用钱无法解决的,必须得亲自去干,繁忙的麦秋季节,父母最需要的是一双手,和你精神上的支持!哪怕是回家做顿饭、烧壶水也会让父母觉得很高兴的!□许仁红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又到一年麦收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