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古桥·见证历史
作者:文:韩春山图:李照明



  在徽王庄镇以东大约一公里的马颊河故道上,东西横跨着一座距今已有七十年的简易石桥。说它简易,是因为整个桥的主体构造是用过去农户打场所用的碌碡和檩木组成,再辅以青砖、木板、泥土等材料。
  据当地老百姓介绍,这座桥于1942年日本侵华时所建。那一年,正值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穷凶极恶的日本帝国主义不甘心在战场上的失利,在华北推行所谓的“治安强化运动”,采取以蚕食为主,恐怖与怀柔兼施的政策。村村修炮楼,乡乡连通道。这条路过去是官道,日伪时期成了连接马颊河东西两岸徽王、官道孙、义渡口等乡镇的重要交通要道,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为此日本人搜刮了大量老百姓的农具、柴草等修建了这座桥。
  东出徽王街,沿着乡间小路向东远远望去,整座桥和连接它的乡间小路已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若不是两侧河水提示着,路过的行人不会觉查出哪是桥、哪是路。
  站在桥上观望,整座桥横跨在马颊河古道上,长约五十米,其中主桥三十米,引桥各十米,桥宽六米。桥面的两侧由于多年的雨水浸淫,露出了严重腐蚀后参差不齐的枕木。据说开始修桥时两侧的护栏是用树木拼接而成,随着年代的久远,早已看不出护拦的痕迹。
  河水缓缓的自南向北流淌着,水面很宽,已漫延到河两岸的树林当中。村民介绍:建国后随着马颊河的改道,它早已失了原有的功能,成为了季节河。平时只用于附近乡镇的农业灌溉,来洪水时起导流作用。
  走到桥底细细观察,桥顶部距水面的高度大约三米,整个桥面由二十七根用碌碡罗列起来的立柱支撑,由于碌碡的高度及行状各不相同,每根柱子露出水面碌碡的数量也就有了区别,少则五个、多则八九个的样子。立柱分三根一组,共九组。顺着桥的东西方向有序的排列着,形成了七孔。每组柱子上面横卧着一根直径30公分的木梁,每组木梁之间摆放着九至十一不等的檩木,其中部分檩木已经断裂。檩木上面密密麻麻排满了杂木,上面再覆盖上灰土,这样就形成了桥面。
  桥东西两头的引桥部分,两侧用青砖砌成,用以防护河水的冲刷。每个侧面距河床两米的高处镶嵌着两只用青石雕刻而成的虎头。老虎张开大嘴,怒目圆睁。据介绍,这是水位高度的标尺,当地有着“老虎喝上水,下游就蹬腿”的传说。在桥的西南大约一百米远处有一高台,过去为日本人修建的炮楼遗址,从此也可以看出这座桥在当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望着断垣残壁的古桥,让我仿佛回到了七十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端着三八大盖的日本大兵,凶神恶煞的立在桥头,盘查着过往的行人,衣衫褴褛的村民们挪动着瘦弱的躯体惊恐的从桥上走过,并时有村民倒在日伪军的枪托之下,不时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桥,在不远的将来就会灰飞烟灭,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是永远也抹杀不掉的。希望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修膳与保护。以让我们这些不曾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能回望历史,感悟未来。特别是日本军国主义日益猖獗的今天,让警钟长鸣在古马颊河畔,也长鸣在我们每个现代人的心中:勿忘国耻,珍惜今天。 (文:韩春山 图:李照明)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古桥·见证历史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