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陵城镇:土地流转“转”出“三赢”
作者:王砚才报道
  □通讯员宋连鹏记者王砚才报道
  本报讯“我这座日光温室大棚长170米,是全村最大的棚。去年种植西葫芦,纯收入7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11月28日,陵城镇五李社区村民王金忠高兴地说。
  前几年,王金忠看着村里有人种植日光温室大棚富裕起来,非常羡慕,但苦于自家的耕地分散,无法建棚。 2009年,社区为保障棚区发展布局“成方连片”,成立了土地流转站,鼓励、引导村民以互换、轮换、出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王金忠抓住有利时机,以每年每亩1000元的价格与三户村民签下了6亩地的“流转协议”,建成了高标准的大棚。通过三年的辛勤劳作,他家的大棚效益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一年比一年红火。今年,社区建设住宅楼,他家选了一套107平方米的楼房。
  土地流转也给土地转出户带来了实惠和好处。作为五李社区土地流转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天忠掰着手指头给笔者算了笔细账:以种植小麦玉米计算,一亩地年纯收入也就1000元左右。而土地流转后,不用投工投劳,每亩地就可获得1000元收入。同时,腾出劳动力外出打工,一个青壮年一年挣回20000元不成问题。
  土地流转“流”出了生机、“转”出了活力。通过土地流转,五李社区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社区种植的“陵县西葫”获农业部“有机食品”认证,进入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大中城市的超市。土地流转还推动了“两区同建”顺利开展,目前,社区居民楼首批152户居民已搬迁入住,二期新居62栋两层别墅、11栋多层楼房即将竣工,春节前可交付使用。“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村经济社会‘三赢’。 ”陵城镇党委书记王志超总结道:首先,蔬菜种植户通过不断建设新棚,从“上规模”中追求“高效益”,增加了家庭收入;其次,土地转出户没有了土地的制约,自己创业或外出打工,有了“双收入”;第三,通过集约用地发展现代农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了全镇品质蔬菜产业上规模、提档次,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截至目前,该镇已流转土地3600余亩,共建百米温室大棚650多个,亩均收入高达8000元。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陵城镇:土地流转“转”出“三赢”
  本文所在版面
【第 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