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难忘村头那眼井
作者:人武部:吕希华
  我是改革开放前从鲁西北农村人伍的,屈指算来,至今已有35个年头了,故乡生活的一幕幕经常浮现在眼前,其中最难忘的就是村东头那眼井。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鲁西北平原的降水总体比较充沛,地下水位比较浅,老百姓吃水用水不是大问题。我家村东头有一眼井,是过去乡亲们靠人工挖掘用砖砌起来的,足有八九米深。水位浅的时候,用挑水扁担就可以打水,如果在雨季,有时连扁担都不用,弯下腰就可以把水取上来,井不深但却是全村30多户人家、130多口人的“命根子”。记得小时候,父亲挑水,我经常跟在后边跑来跑去,那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也能像父亲一样,一边大踏步地挑着水走还可以一边与同行的乡亲说话聊天。等到我长到15岁时,父亲因一场疾病住院治疗,挑水的重担便落在了我的肩上。说实话,那时我的个子和力气确实挑不动100斤左右的两只水桶。况且,我家在村子的西南角,中间隔着一个池塘,挑一担水要走两里多路。后来,我发现邻居一位老大爷自制了一副比普通水桶小一半的水桶,于是就把它借来。扁担钩长,我就把它在扁担头上绕两圈;一口气儿走不到家,路上就歇两三次;水桶小、盛水少,我就多挑几趟。开始时,我站在井台上往下看,既眼晕又害怕,一手提着扁担钩,另一只手挑着扁担的另一头把水桶系下去,左右摇晃,可下面的水桶怎么也不听话,试了几次也没打上水。后来还是在邻居的帮助下,练了几次才掌握了技巧,挑着两只桶走起路来,也是趔趔趄趄,头上经常冒汗。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我不仅能非常熟练地打水,而且可以一口气儿大踏步地把水挑到家,并总喜欢把家里的水缸挑得满满的。父母和乡亲们夸赞我,我也为能亲自给家里挑水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大约过了一年多,我就不再用借来的小水桶,而是改用自己家的那两只大水桶。每次挑水遇到上了年纪的人,我都主动帮他们打水,算是报答他们当初对我的关爱。后来由于水位下降,扁担够不着,就改用井绳。遇到雨天,特别是冬季,井台周围不是非常泥泞,就是非常光滑,我就经常帮乡亲把水挑出泥泞和光滑之地。后来,由于水位又下降,井中的水还不时地“见底”。每逢这时,乡亲们总是自觉地排队,依次打水。这期间,乡亲们互相问候、聊天,交流种田、生活的感受和体会,不时发出朗朗笑声。那井旁,某种程度成了乡亲们交流的平台,也成为农村生活的一道风景。
  十多年前的一个春天,我回老家看望父母时,心中油然产生一种愿望,想看看我经常想起的那眼井,但让我大吃一惊的是那眼井不在了!旁边浇地的堂哥告诉我,那井干涸了,乡亲们就把它填了。我问堂哥:“乡亲们现在吃水怎么办呀? ”堂哥说,乡政府出资为邻近几个村的乡亲打了一眼几百米的深水井,并为各家各户安装上了自来水。
  站在那眼井的旧址,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瞬间浮现出当年我挑水时的一幕幕,仿佛听到乡亲们那“吃了没有”、“今天忙啥嘞”的一声声问候。我不禁长叹一声,是呀,这短短几十年时间,从用扁担打水,到用井绳打水,再到这眼井干涸,打深水井,安装自来水,这是多么快、多么大的变化呀。
  这些年,华北地区乃至全国许多地方的水资源问题比较突出,华北地区现已成为地球上的一个“漏斗”。特别是去年入冬后,华北大部分地区连续100多天没有有效降水,创60年来的最高纪录,对粮食丰收造成威胁。每当从媒体上看到这方面的报道,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村头那眼井,多么希望家乡能够再出现那样的井,多么希望人类能够早一天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问题啊。 (人武部:吕希华)
更多>>  陵城区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难忘村头那眼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4 版:副 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