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梁一贴祖传消痛膏药非遗传承人梁俊平——
承百年技艺 熬一贴好药

调配药材


为病人贴敷膏药


炒制黄丹


芝麻香油浸泡药材


祖传象牙杆戥子


  文"图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苏安矗
  11月14日一大早,位于胡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梁一贴祖传膏药工作室内早已簇拥着等待就诊的患者。把脉问诊、按摩牵引、贴敷膏药……一整个上午,46岁的梁俊平忙个不停。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四大瑰宝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结晶。在其绵延不绝的发展长河中,离不开一代代中医药人的坚守与传承。德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梁一贴祖传消痛膏药第五代传承人梁俊平就是其中一位,传承膏药技艺30余年来,始终扎根在服务广大乡村百姓的基层一线,累计为30余万患者解除病痛。
  趁中午间隙,梁俊平与记者聊起他与膏药的不解之缘。
  梁一贴祖传膏药始创于清朝光绪年间(1883年)。当时,农耕劳作主要依靠人力,百姓深受风湿骨痛等困扰,梁俊平的天祖父梁鸿渐精研《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经典医籍,佐以当地的蜂蜜蜂蜡,研制出消痛膏药,免费为乡亲贴敷,遂获“梁一贴”美名。自此,膏药技艺代代相传,传承至今。
  “自幼在医馆里摸着药材长大,6岁起,便跟随父亲识药、称重、抓方、晒药……潜移默化中练就了‘看下色泽、闻闻气味’便能辨别药材真伪的功底。”梁俊平回忆说,农忙时节,父亲用一张张膏药,帮大家祛除病痛。从那时起,他的心中便种下一颗种子,想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功效,让更多人受益。
  然而,1997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梁俊平却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深造学习。“这个选择不是偶然,中医药正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只有与其他学科相互借鉴,才能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他坦言。
  2000年毕业后,梁俊平选择回到家乡,继续跟随父亲学习膏药制作技艺,这一干就是20多年。“一贴膏药的诞生,需要麝香、当归、红花等30余味中草药,历经洗药浸药、煎药炼丹、香油炸料、下丹收膏、冷水祛毒等六大环节30多道工序才能制成。药材的识别、熬制的工艺、下丹成膏的时间,都会影响膏药的疗效,需要丰富的辨别经验。”说话间,梁俊平摊开一贴膏药,只见色泽黑亮,淡淡清香扑鼻而来。
  “膏药之黑功在熬,膏药之亮功在搅。在所有工序中,熬制是保证膏药质量最关键的一步。只有沉下心来勤学多练,才能掌握温度与火候的精妙关系。熬制前,先将5枝干枣枝置入锅中,继而用鲜枣木棍不断搅动。每隔20分钟,通过观察枣木枝色泽的变化,来判断药材的熬制进度。时间不够,膏药达不到黏稠效果;时间超了,影响膏药成形及药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让梁俊平的膏药制作技艺不断完善。
  “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梁俊平的每一个步骤都恪守着祖辈流传下来的规矩。
  根据多年经验,在传承的基础上,梁俊平尝试用西医的系统性来规范经验工艺:祖传制膏判断下细料的时机,要看油花的翻滚程度,梁俊平就每次在下料的时候测量记录,尝试将油温数据化。“中药制作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代口传心授,未来希望通过标准化、数据化,让更多人掌握这门技艺。”他说。
  结合现代人“简便、易携”等使用需求,梁俊平创新膏药贴制作工艺,将传统的牛皮纸改为水刺布,增加防油纸,外敷PU膜,起到增加舒适度、防水、防渗透等作用,2016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除了技艺上的突破,梁俊平一直致力于膏药及其疗法的推广传承。
  2008年,梁俊平将梁一贴膏药疗法推广至胡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更多群众服务。2021年,该疗法被授予“山东省中医药特色疗法”称号。2022年,梁一贴祖传消痛膏药获批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年,梁俊平在胡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开设梁一贴祖传膏药工作室,每年为上万人开方贴敷。除在工作室接诊患者之外,梁俊平还经常走进社区、机关、广场等开展义诊活动。
  “仅靠一家医院一个科室的力量,还是太渺小了。”近年来,梁俊平突破“家族传承、传男不传女”等传统桎梏,尝试在基层推广梁一贴膏药,传承膏药制作技艺。截至目前,已培养4名传承人,培训学员1000余人,将梁一贴膏药推广至安徽、天津等地。
  在梁俊平看来,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传承。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承中医药文化,2023年4月,梁俊平将祖辈留存的清末铸铁杵臼、象牙杆戥子、药碾子等传统加工器具,捐赠给山东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德州市中医院),助力中医药文化传承推广。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承百年技艺 熬一贴好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