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郑店镇樊屯村以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
身边典型倡文明

  本报记者石少军 本报通讯员张晓琳 许聪聪
  “现在办一场葬礼,只需要三四千元,比起以往省一多半。”如今,说起樊屯村的婚葬礼俗,郑店镇樊屯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樊增邦感慨良多。
  曾几何时,同样是在樊屯,一场葬礼多的甚至需花费数万元,一些家庭互相攀比,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这给村民造成了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红白喜事讲排场,钱财散尽心发慌”,到一场红白事节省几万元,樊屯村民风社风是如何发生巨变的?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关键是村里抓住了移风易俗的痛点和难点。
  常言道,“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风政风引领民风社风,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是开展移风易俗的关键。
  郑店镇振兴新村党委书记、樊屯村党支部书记樊学彬,是村里殡葬改革的领头人。2018年,樊学彬母亲去世,他带头从简办丧,“无纸扎、馒头祭,孝子衣、大锅饭,不上酒、将军烟,不圆坟,丧事毕、一天半”等礼制一一贯彻执行。一场丧事办完,花费3000多元。
  在樊学彬等人的带动下,移风易俗正式融入村里的村规民约,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由群众推举德高望重、热心服务、公平公正、崇尚节俭、有一定礼仪特长的人士组成。红白理事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制度保障,红白事的办理流程、标准和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公示上墙。
  全体村民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报告”对账管理制度,全村不分身份、辈分、老少,全部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无例外。
  风俗的形成,非一朝一夕;而风俗的改变,也难一蹴而就。如何防止短期改革效果发生反弹?樊学彬认为,日拱一卒,久久为功,把移风易俗变成群众的自觉行为。
  让群众在移风易俗中有更多获得感。樊屯村在老祠堂旧址上修建了村碑,详细记载自明代永乐年间建村以来的村庄发展史,将村民思乡念祖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升华,形成独特的“村头一景”。
  2018年,村民自发集资近5万元,聘请专业人员重新修缮了樊氏家谱,重新梳理了家族历史,更对家谱中包含的祖训家规进行了整理,促进了优秀传统和良好家风的传承发扬。
  就这样,在村里党员干部和返乡能人的带动下,2010年,樊屯村祠堂建成。村“两委”干部从老百姓认可的礼制说法入手,对祠堂的功能分区和设置进行提升,逐户逐人做好解释沟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融化群众思想上“坚冰”,化解老百姓心头顾虑。仅用10天时间,便将350余座原有坟墓整体迁入祠堂,整理复垦耕地50余亩。
  除此之外,樊屯村还将移风易俗工作和道德建设有机融合,开展“文明户”“文明实践家庭站”“孝老爱亲之星”“好儿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选出“最美家庭”30户,以身边典型引领农村文明新风,紧扣本村历史文化,打造弘扬传统文化、好家风家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长廊,充分发挥道德约束力量。
  “郑店积极探索新时代‘村民自治+移风易俗’新模式,通过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示范引领广大群众转观念、破旧俗、树新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郑店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络室主任褚程彬表示,接下来该镇将发挥好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的村民民主协商议事作用,大力开展陈规陋习排查整治,为幸福生活“加码”,为人情世故“减负”,用文明新风小切口撬动移风易俗大动能。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身边典型倡文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