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乐陵市厚植优势精准对接融入京津冀——
融入协同大局 借势突破发展
□本报记者胥爱珍本报通讯员张梓琪苏安矗


以园区为载体吸引京津冀优质项目。 崔昕摄



  筑金巢引凤栖 集聚优质高端产业
  3月21日,位于乐陵经济开发区的汇源智慧冷库、果汁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融合项目现场,智慧冷库、果汁车间及部分配套设施正紧张施工。负责人张吉路介绍,项目今年底建成后,将成为汇源集团集冷链精储、鲜榨生产、产品集散、电商媒体等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基地。
  据了解,汇源智慧冷库、果汁产业链供应链“双链”融合项目由北京汇源集团投资建设,这是乐陵市融入京津冀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成果之一。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对于乐陵来说,项目是点、产业是线、经济是面。如何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借势借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乐陵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答案。
  明晰功能定位,强化统筹谋划。乐陵市按照德州市统一部署,建立完善了工作机制。成立乐陵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有关市级领导为副组长;设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发展、教育卫生、金融、生态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数字经济、对接央企强企、文化旅游融合、综合交通、开放型经济建设等12个推进组。市直24个部门设立对接京津冀工作科,并明确了各部门责任分工;制定出台了《关于印发<对接央企强企(科研院所、院士人才团队)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形成有部署、有落实、有督导、有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
  抢抓省政府支持德州市深化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机遇,乐陵提出全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食品名市和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京沧德济”生物医药走廊、鲁北乐陵保税物流区、食品创新产业园等。为此,乐陵市规划了3大园区载体,重点打造了10大专业化产业平台,按照“一个园区一套政策”原则,均出台有专业化扶持和保障政策。
  坚持“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进产业协作向更深层次拓展,促进更多京津冀优质企业向乐陵转移。
  与地缘相近、产业相融、资源相济的北京市通州区深入对接,乐陵市政府与通州区投资促进局签订友好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双赢的区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围绕泰山体育(国际)产业园、星光食品(国际)产业园、医药化工产业园、调味品产业园、五金机械产业园等高能级平台,在信息互通、项目对接、园区共建等方面探索合作,产业转移逐步由“碎片化”向“集群化”迈进,打造京津冀区域产业集聚“强磁场”。
  目前,聚焦央企强企、行业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等重点领域以及本地主导产业集群,乐陵市已成功引进百亿级肉牛集群项目,并持续对接动力电池回收拆解、干细胞生物医药、电车轮毂及减震器生产基地、药物纳米递送载体技术项目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及时掌握通州地区产业疏解风向,深入了解中关村科技园通州园区企业需求、疏解方向等招商资源,就会展全产业链项目、汽车零配件加工项目等达成对接合作意向。
  创新驱动发力 打造协同发展新业态
  成立于2002年的山东龙盛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原料种植,高品质调料研发、生产、加工,特种调料定制、销售于一体的调味品企业。自创建之初,企业便明确以“高品质调味品研发”为先导,坚持持续创新。近年来,针对企业发展对发酵技术、酶解技术的应用需求,柔性引进了教育部食品科学和工程专业教指委委员、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桑亚新,开展生物催化制备复合调味品关键技术研究,并引进了一批年轻研究生,主持开发新产品、改良升级生产工艺。“深入对接京津冀,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引进高层次人才,为新品研发注入持久动力。”公司董事长刘杰说。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是乐陵市对接京津优势创新资源、人才资源的有力举措。为加大人才智力引进力度,2015年,乐陵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科技若干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即人才政策“钻石19条”,明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围绕4+3现代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进一步创新政策,优化环境,集聚人才。为高层次领军人才,分别给予国家级100万元、省级50万元、德州市级30万元科研资助,免费入住乐陵市高层次人才公寓等政策。在德州率先探索“编制在高校、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联合引才机制,成立了乐陵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院,搭建高层次科研人才管理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到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参加招聘会10余场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100余人。
  位于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的山东凯瑞英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乐陵市深入对接京津冀结出的果实之一。公司总经理唐强是清华大学博士,也是乐陵人。2017年,唐强综合考虑乐陵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环境等,极力推动企业到乐陵发展,经过先后9次对接洽谈和深入调研,总投资33亿元的凯瑞英羟脲磺胺类医药中间体产业链项目成功落地乐陵,成为德州市与清华大学的首个校地合作项目,目前,公司生产的产品占全国市场的“半壁江山”。
  “乐陵优惠的人才政策,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优势,让我们觉得一定能够在这片沃土上有所作为。”唐强说。
  近年来,乐陵市不断推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23年度,新增引进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5项。其中,景耀半导体科技(山东)有限公司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推进的“300mm晶圆减薄气浮主轴稳定性控制研究”项目,获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项目完成后,企业具备年产100台套以上的300mm晶圆减薄气浮主轴制造生产能力,新增就业20人,新增年产值1000万元。
  乐陵的企业实现了常态化对接京津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京津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与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食品研究所等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支持人才利用节假日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聘请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教授王文生担任重点企业的技术顾问、特聘专家开展工作,实现“引进一个人才、激活一个团队、壮大一个产业”,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积极鼓励在京津冀打拼的乐陵籍人士,利用自身积累的资金、技术、人脉资源回乡创业,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添加动力。
  去年,乐陵市成功举办了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化合作乐陵行活动,清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科技大学等32家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教授参加了活动,现场成功签约9个人才技术合作项目,2个创新平台现场揭牌运行,8名专家发布了涉及农业、食品、化工、材料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4家企业对接引进了4名院士,3家完成省级院士工作站备案,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西拉姆教授与山东泰山瑞豹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签署技术攻关协议,补齐了产业缺少院士级别领军人才的短板。
  深化合作共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阳春时节,乐陵市云红街道穆堰村的蔬菜大棚里,绿汪汪的油菜长势喜人,工人正忙着采收,一筐筐蔬菜被装车后,运到北京、天津、承德等地的大型商超销售。
  农场主魏晓雨介绍,农场创办于2020年,占地面积400余亩,建立蔬菜大棚46个,总投资500万元。农场以种植油菜、韭菜、香芹、辣椒等蔬菜为主,年销售量3500吨,累计带动服务农户180户。农场建设了蔬菜品质检测室、精品菜包装室、临时蔬菜冷藏室、物流配送队伍,销售网络辐射京、津、冀、豫等地的大中城市。
  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作为传统农业县,乐陵市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满足京津冀对绿色食品的需求、保障京津冀高质量劳务人才供给,实现了与京津冀携手并进。
  目前乐陵市设施蔬菜面积1.9万亩,主要分布在铁营、花园、郑店、黄夹、化楼、云红、胡家等乡镇街道,主要栽培甜瓜、西红柿、芹菜、黄瓜、韭菜等蔬菜瓜果。围绕建设京津冀优质蔬菜供应基地的目标,乐陵市扎实抓好蔬菜供给侧改革,着力增加设施蔬菜面积,在全市蔬菜园区、基地推行标准化种植,严把种苗、用药、用肥、用水和销售五个关口,有力保障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基地蔬菜及其加工产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76个。
  乐陵“所有”对接京津“所需”,乐陵“出品”加速走出乐陵、走向全国。作为一个东西南北向高速公路贯通的交通节点县,乐陵市不断完善交通、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大力招引京津冀物流产业,提升融入京津冀互联互通水平。
  “所需”和“所有”的双向奔赴,印证了乐陵融入京津冀的铿锵步伐,也彰显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杠杆作用。
  2012年,乐陵市与天津市滨海新区签署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协议,成为滨海新区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人力资源供给基地。2018年,组建市属国有企业山东汇诚劳务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国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天津港口输出劳动力5000余人,目前在天津滨海新区就有10多万乐陵人就业生活。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乐陵市务工人员正由单向输出向双向赋能转变。近年来,已吸引100余名在京津创业成功的人士返乡创业、回报家乡。
  聚焦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市生态环境局乐陵分局强化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生态建设,开展河湖连通、活水循环、正本治水“三水共治”水生态环境治理,斥巨资改善生态环境。乐陵市成功获批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山东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先进县,探索建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获批国家级(EOD)项目试点和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推动产业发展向绿色集约方式转型,为京津冀南部绿色屏障更牢固作出了乐陵贡献。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融入协同大局 借势突破发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关注】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