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乡村雪夜
□涂启智

  黄昏时分,天空由铅灰转为暗红色。寒潮呼啸而来,犹如响箭,由远及近。雪,动身出发了。
  华灯初上,雪如期而至。六角形的洁白,一片,一片,又一片,在天空静静飞舞。万籁俱寂,雪前赴后继,落在田野、村庄、城镇,落在树梢、房顶、菜园、堰塘……落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
  雪精灵跳着欢快的舞蹈,冷静而又热烈地亲吻草木山川。它们灵与肉交汇的瞬间,发出簌簌的响声。似春蚕咀嚼桑叶,像学子在作业本上奋笔疾书,仿佛熟睡的大海正均匀地呼吸……
  雪越下越大,无远弗届。万物披上白色的盛装,天地逐渐消失界限,白茫茫主宰宇宙乾坤。夜渐深,而夜色渐浅渐稀——这是乡村雪夜特有的景象。在白皑皑的大雪映照之下,夜晚恍若白昼。
  雪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一直在沸沸扬扬挥洒它压抑太久的激情,泼墨纯白的山水画,抒写起伏跌宕的诗行。
  山林止息喧嚣,所有生命都进入冬眠。河流停止歌唱,鱼虾潜入深渊,做着春暖花开的梦。原野无声无息,繁华热闹犹如浪潮退隐。飞禽走兽销声匿迹。它们仿佛突然被空运到火星,抑或是另一个世界。连乡村看门的小黄狗,也不再撒欢叫嚷抑或调皮闹腾,只是对着漫天飞舞的大雪发呆。
  雪,以铺天盖地的震撼力与威慑力,让沸腾的宇宙调换频道,进入静默模式。
  曾几何时,乡下人最怕过冬天,更怕下雪。那时的雪夜,酷寒难熬。乡下人靠“疙瘩火”取暖。疙瘩即树疙瘩,就是晒干的大树根或说树兜子。有的树疙瘩重达几十斤。疙瘩以松树为最佳,松树疙瘩富含油脂,容易燃烧且经久耐烧。
  树疙瘩随处可见,只是刨挖树疙瘩需要时间,也需要力气。树疙瘩扎根深,一位壮实的汉子一天也只能挖三两个而已,且往往累得汗流浃背。只有在农闲时候,家里有壮劳力的农户,才会有人挖疙瘩。冬天来临,并非家家户户都有疙瘩火取暖。在冬夜,尤其是雪夜,如果没有火烤,人们就会早早钻进被窝。那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村最常见也是再正常不过的景象。
  疙瘩火燃烧起来,满屋暖烘烘的。但疙瘩火烟雾灰尘大,房间内的墙总是被熏得黑乎乎的。乡村冬天取暖器材及燃料似乎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演变。后来,农村房屋由土坯墙更换为砖木结构直至混凝土结构,冬天烤疙瘩火渐渐成为历史。雪夜,乡村开始靠木炭取暖。再后来,乡村也开始禁止伐木烧炭,电暖气进入千家万户。
  如今的冬天,哪怕大雪飘飘,乡村的夜晚也不再漫长难熬。乡下人也有了丰富的夜生活。年轻的情侣,披上大衣,围上围巾,穿上马靴,特意在雪地里行走,尽情感受乡村雪夜的安静与美好。空旷冷清的野外,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情侣相互依偎,共撑一把伞,就像老版《上海滩》中许文强与冯程程雪中同行。乡村雪夜静止的版画上平添几行温馨浪漫的动感诗章。
  近几年,在偏北一些地区,农村又时兴使用煤柴两用的炉子取暖。这种取暖炉清洁又环保,它表面看起来是一张大圆桌,中间有一个圆形孔洞,桌面下面的炉灶烧柴或煤,炉灶侧面有弯曲的抽烟管通到户外。烧热取暖炉,可以煮火锅,一家人可以围着吃饭。其他时间,圆形孔洞上面可放水壶烧水。雪夜,因为有取暖炉,寒冷只好退避三舍。
  而在更远的北方,冬季则有暖气集中供应,就算野外冰冻三尺,室内亦是温暖如春。
  雪夜读书是别样的享受。无论过去的疙瘩火、炭火,还是今天的炉火、暖气,都给人们的身体带来温暖。书籍给心灵带来温暖。小时候的雪夜,就着煤油灯,我坐在床头,裹上被子,手捧一本借来的小说,如痴如醉。而今雪夜,外面天寒地冻,房间暖意融融,我们可以随意走动,或是慵懒地依偎在沙发上,执卷阅览。
  过去的雪夜,是难以磨灭的记忆,总在岁月长河激荡经久不息的涛声;今天的雪夜,是温馨动人的风景,必将为时光相册增添精彩耀眼的篇章。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乡村雪夜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