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郑店镇杜绝攀比陋习,弘扬孝老爱亲文化——
白事简办“厚养”蔚然成风

  记者于春芝通讯员苏涵
  7月3日,一场雨后,在乐陵市郑店镇樊屯村瑞泽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的农田里,一眼望去,绿油油的玉米苗长势喜人。
  “以前我家一畦玉米地里有四五座坟头,别说大型机械了,靠人种地都费劲,地头要单独接种。”社员樊建祯看着现在的农田,想想以往夏种场景,直说自从村里推进移风易俗、丧事简办,种地省心又省力。
  樊建祯的话,反映的是全村村民的心声。
  樊屯村是有近450户2000余人的大村,以往有500余座坟墓分散在田间,不仅占用了耕地,更影响了大型机械的使用。
  改变源于移风易俗工作的推广。2010年,樊屯村“两委”决定改变传承多年的殡葬风俗,从祠堂翻新入手,计划将老坟骨灰迁入祠堂。按照“村集镇助”原则,当年投资12万元新建了仿古祠堂,设置格位1000余个,同时安排专人管理,定时清理卫生、方便村民祭奠。
  随后,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破除陈规陋俗,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白事不喝酒,对已故村民实行火化后入祠堂等被写入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共同遵守和认可的行为规范。
  传承是最好的怀念,樊屯村大多数村民都姓樊,为了提高村民凝聚力,樊屯村“两委”组织挖掘乡贤文化资源,修订家谱,立家训,树家风,增强乡土文化自信。
  这也是当年10余天时间高效快速完成迁坟的原因之一。
  “现在祠堂里已用格位700余个,全部耕地土葬坟头实现了清零。”樊屯村党支部书记樊学彬算了一笔账:一个坟头占地约50平方米,700个就是近50亩地。利用迁移坟地腾出的土地,村里发展糯玉米种植及初加工等特色产业,不仅实现了集体增收,同时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樊屯村在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不断在丧事上做“减法”。
  今年,村民吴徐范去世后,在村红白理事会的指导下,丧事一切从简,没有设灵棚,也没有大宴宾客,老人的骨灰放在骨灰盒,没有入棺直接入祠堂。村里人粗略算了一下,她的丧事最多花费2000元。
  “村里推进丧事简办,仅不烧纸扎、纸草一项就节省1500元;无论亲戚还是帮忙村民,一律大锅菜,不上酒。”樊屯村红白理事会副会长樊增邦表示,全体村民签下移风易俗承诺书,严格落实“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报告”对账管理制度,全村不分身份、辈分、老少,全部一把尺子量到底,做到公平公正无例外。
  樊学彬的母亲去世时,他从简办丧,“无纸扎、馒头祭,孝子衣、大锅饭,不上酒、将军烟,进祠堂、不圆坟,丧事毕、一天半”等礼制,一一贯彻执行。
  “统一殡葬标准,简洁方便,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现在大家都支持。”如今的樊屯村,不仅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无坟村”,而且也是丧事花费最少的村。
  殡葬改革带来的更多是观念上的变化。“‘礼葬’的另一面是‘厚养’,这一观念也逐渐体现在老百姓的日常行为中。”樊增邦说,现在村里有志愿服务队伍,时常为村里的老人义务理发、打扫卫生,村里的矛盾越来越少。
  眼下,樊屯村还将移风易俗工作和道德建设有机融合起来,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开展“文明户”“孝老爱亲之星”“好儿媳”“好邻居”等评选活动,先后选出“最美家庭”30户。
  “移风易俗工作不仅在经济上减轻了群众负担,还进一步推动民风民俗朝着更文明、理性的方向转变。”郑店镇党委副书记褚程彬表示,接下来,该镇将持续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继续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治理散埋乱葬,以殡葬改革推动移风易俗、乡风文明。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白事简办“厚养”蔚然成风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3 版:社会】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