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枣树的品格
作者:作者系乐陵市作协主席


  记得小时候在老家村子里有一个风俗,别人家的桃子不可碰,但枣儿可以摘着吃。村里村外零零散散就那么几十棵枣树,每年临近七月十五,孩子们就开始惦记上了,哪棵树上的枣儿甜,哪棵树上的枣儿脆,哪棵树上的枣儿红了一半,哪棵树在别人院子里摘不到。孩子们摘枣儿吃,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大人们从不计较。到读高中的时候才知道,那都不算什么,枣树原来可以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朱集镇的同学告诉我,他们那里家家有几百棵枣树,从来没有人想过去哪儿摘几颗枣儿,或者自家的枣儿被路人摘了,不像南边乡镇的小子们,整天拿吃枣儿当个事情说。后来工作变动分到朱集,第一天去报到时,我这个乐陵人居然被枣树林子震撼到了。当时是冬季,枣树早早落光了叶子,一棵棵、一排排、一片片,直楞楞矗在田地里,我骑着单车一路穿行在枣林,总也望不到边。
  由于工作原因,我常到村子里去,村子都藏在枣林里,过了一片枣林又一片枣林,差不多的路口,差不多的树,所以要不停地问路。后来不得不提前做功课,出门前问明白哪几个村相邻,去往目的地需要过几个路口、拐几个弯。以至于曾仿着鲁迅先生的语气写过半首诗,“我家院子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我家村外有条条路/左边是枣树/右边也是枣树/我家农村有片片林/十万亩是枣林/还有十万亩也是枣林……”
  枣乡的百姓性格直爽,像枣木杠子一样不打弯;民风淳朴,极少打官司闹纠纷,就算有点争执,念叨念叨就能调解下去。当年我曾写过一篇报道发在省报上,题目就是“枣农不打枣官司”。有一回省里来人调研,领导让我汇报民间纠纷情况,当听到这里平均每年不足20起民事纠纷时,都觉得不可思议,接连追问了好多遍。枣乡的枣树多,但不代表枣树不值钱。当时的三间堂乡尚未并入朱集镇,我调取的统计数字是全镇每年收获9万吨干枣,95%以上销往外地。“树下吨粮田、树上三千元”的说法并非夸张。所以那时的枣树是当地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人们对自家的树看得那叫一个紧,从枣树发芽到枣儿落杆,三天两头都要到枣树趟子里打理,尤其到了白露时节,一场大风或一场连阴雨,能揪起全镇人的心。
  之所以枣农不打枣官司,一则是政府对枣树抓得紧,二则是集体对枣树登记得分明,三则是枣农对枣树呵护有加,不存在发生争议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是这里的民风好,在几十年、几百年乃至千年来,这里的百姓因枣树而相对富庶,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父老相传云“乐毅破齐时,从燕赍来所种也”,足见乐陵枣树种植历史之悠久。清乾隆版《乐陵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曾下诏书:栽种枣果,不论多少均无赋税。乐陵小枣生产得以发展迅猛,明万历十九年,知县王登庸教民树艺,劝民种枣。有过者课种枣,以赎愆,故邑多枣。 ”1989年,对枣树情有独钟的枣乡人开始年年为小枣过节,政府搭台,经贸唱戏,乐陵小枣迎来了黄金时代,枣树种植达千万株,枣粮间作面积发展到50万亩。近年来,枣林焕发了更新的生机,转型升级过上了“高大上”的日子。千年枣林游览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森林公园”。去年6月1日,枣乡人办起了首届枣花节,枣花——这个枣树的孩子们开始过上了自己的“儿童节”。
  位于枣林林海深处的百枣园,前身是集体林场,园内汇集国内知名枣树品种596个,园中显眼的位置有一巨型景观石,石上镌刻着“为而不争”四个红色大字。或许外地人会困惑于这座石刻与枣树的关系,而枣乡人大多能一一道来:“枣树叶不争春、花不争艳、根不争地、冠不争天,枣树的一生都在践行着这一圣人之道”。
  枣树在谷雨时节萌芽,其时已过万木回春、百花争艳的节气,是为叶不争春;芒种前后枣树开花,其色其状如米粒,金黄色里暗带绿意,几近与叶混为一体,是为花不争艳;枣树根部较小,占地仅如斗大面积,所谓“斗地打担粮”,也正因如此才能枣林间作,是为根不争地。乐陵金丝小枣,名为小枣,其树冠也小,有枝的地方便能结枣,是为冠不争天。枣树虽不争,却不曾缺失了作为,它的不争把更多的阳光、更多的土壤让给了树下的麦子,而自己老实得像咱庄稼人,该开花就开花,该结果就结果,产出的价值远超过其所求、所取。这就是它的“为”,它用“为而不争”完美诠释了圣人之道,也许只有土生土长的枣乡人更能从枣树身上悟得透这种品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乐陵这片宜居、宜产的热土,养育了这里勤劳、善良、淳朴的人民,养育这里具备圣人之道的金丝小枣。至于是人感化了树还是树感动了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里的人与树相依相助,度过了灾荒,度过了战乱,度过了家园重建,迎来盛世中华的新时代。
  枣树,旱也收、涝也收,在过去那些灾荒年代粮食歉收时,小枣能充饥、能补充营养;枣林,沐风傲雪、刚毅倔犟,在抗日战争时期充当起掩护抗日军民的“青纱帐”;和平建设时期,枣树变身成老百姓的“钱袋子”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富裕;小康社会的今天,枣林又变成了旅游胜地、健身乐园。而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枣乡人民,不论灾荒、战乱还是和平年代,他们与枣树一起,守土有责,守土尽责,老实本分,为而不争。这一圣人之道,究竟是枣树的品格还是枣乡人的品格?也许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呢。
  走一走当年那些让我头疼的林荫小径,瞅一瞅眼前枣花们含苞待放的小模样儿,嗅一嗅活力无限的米粒芳华,品一品为而不争的圣人之道,让思绪在林海的轻风里飞扬、在脑海里跳跃,把枣乡人的身影融入千年枣林,融入我心有所感的文字里。□刘刚
(作者系乐陵市作协主席)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枣树的品格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