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现英、苗忠英婆媳包饺子。 记者赵治红摄
手绘文化墙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记者赵治红摄
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的特殊记忆,村风民俗更是如此,需要记忆和岁月的积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陈规陋习逐渐破除、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城乡整洁有序、崇德向善蔚然成风……走进乐陵,扑面而来的是清新的文明之风,大街小巷一派欢乐、祥和景象,这是我市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城乡文明建设带来的可喜变化,通过狠刹“婚丧喜庆活动大操大办、人情债、攀比炫富”的不良风气,大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之风。
以“约”易旧俗
近日,黄夹镇东街村苏东峰家嫁闺女,办喜事仅用了1天,酒席摆了6桌。2015年,该村成立红白事理事会,操办红白事一律实行“三统一”——统一待客标准、统一操办宴席、统一不摆谢客宴。红白事理事会选派专人负责监督,对不必要的开支进行监督限制。
“这和过去可真不一样了。”今年67岁的东街村村民苏绍勤说:“我小时候听家里长辈们说,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新人结婚注重革命婚史,婚姻大事听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倒也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后来彩礼越来越重,彩礼也讲究什么万里挑一之类的,一家要结个婚,砸锅卖铁也不一定填上窟窿,两口子当时因为彩礼闹分的可不少。 ”
不光办红事不一样了,办白事也不一样了。
不久前,铁营镇兴隆镇村村民宋焕生为母亲操办葬礼,从遗体火化到骨灰安置,仅用3天时间,花费2000余元。这是我市自2016年开展殡葬改革以来丧事简办的一个缩影。以铁营镇为例,全镇42个村都制定了《村规民约》,大力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对红白事的规模均作了规定。
“过去的葬礼讲究着呢,新中国刚成立那时候,我也小,记不大清楚了,家里有长辈去世了,那时候兴土葬,仪式也多,报丧、搭灵棚、上供、花人情钱……一个葬礼下去得折腾好多天,死的人荣光了,活人可真遭罪。后来日子越过越好,土葬改成火葬了,可越办越热闹了,人都生怕自己办差了,让别人看不起,说家里不孝顺,一开始请个唢呐吹吹,后来戏班子都有了,到最后什么杂耍的也上了。 ”8月12日,化楼镇东郑村村民张文宝谈起过去直摇头,“这哪里像是葬礼啊。这几年,一直倡导着移风易俗,终于又不一样了。 ”
作为《村规民约》的“配套”,各村均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对村民红白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结合本地实际和民风民俗,给丧事、喜事立标尺。明确规定办客的桌数和标准、随客的金额等相关内容,农民的花销与规模呈下降趋势。
“少了攀比斗阔,多了文明风气,红事喜庆热闹,白事庄重严肃,不丢面子不浪费,大家都支持欢迎。 ”宋焕生说。
以“文”倡新风
“走,跳广场舞去! ”每当太阳落山,路灯亮起,孔镇镇王木腿村的乡亲们便陆续到广场,伴随音乐翩翩起舞。休息间隙,舞伴们还相互交流着动作要领。村民潘玉林是广场舞队队长,他介绍,音乐都是从网上下载的,舞也是从网上学的,有的人先学会了,当老师再教给其他人,过几天就学个新的,现在村里的广场舞队伍越来越大。“以前有啥娱乐啊,村里的老人说,新中国成立那会儿最高兴的事儿就是一起背毛主席语录,后来时代变了,人们走出去见世面的多了,碰到闲暇时候就摸牌、打麻将,没这个健康有意义。 ”潘玉林说。
李兰是王木腿村村民,原来她的爱好就是打麻将,家务活也懒得干,经常为了几毛钱和牌友吵架,回到家里又和家人吵架。自从加入了村里的广场舞队,就爱上了广场舞,有人喊她打麻将也不去了。每天准时准点去跳舞,还积极参加各类文艺演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侯月霞说,我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丰富文化载体,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风尚。
除了组织文化活动,我市还积极建设相关记忆馆、博物馆,留住乡愁。 2015年,西段乡西赵村成立了我市第一个“乡村记忆馆”。展示内容包括宗祀、民俗、农耕器械等多个板块,全面反映了西赵村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走进展馆,黑白老照片、泛黄旧家书、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生活用品,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记忆、一个故事。乡村记忆馆里陈列着群众自愿捐赠的各类物品160余件。悬挂着数十块展示村落文化的展板,其中有名人家风家训、道德模范事迹,该村历代名人的励志故事。“家里的旧斧头、旧犁耙不能丢,这些老物件可都是我们在困难时期拼搏的见证,留住它们就是留住了村庄的根。 ”抚摸着曾经的“老伙计”,村民石同合难掩内心的激动,“别看现在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根本。有了文化这个根,就能吸引年轻人在农村发展。 ”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严格按照“七个一”标准,扎实推进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每个中心都有一个标志牌、一个宣传栏、一个图书室、一个多功能室、一个文体活动室、一套文体设施设备、一名文化管理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集社区教育培训、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文艺演出、团队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的公益性文化服务中心。
榜样树标杆
“老人家笑得这么开心,是不是儿媳妇又送您啥好东西了。”8月1日,黄夹镇党委委员高荣兴到西汪村进行日常走访,看到82岁的村民王现英和邻居聊天时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不禁和老人开起了玩笑。“当然,有这样的好儿媳和孙子媳妇,羡慕吧。中午我们家包饺子,一起来吃吧。 ”王现英开心地回答。
王现英的儿媳妇叫苗忠英,今年63岁,从村里开始评选“好婆媳”以来,王现英和苗忠英年年榜上有名。苗忠英嫁到婆家40来年,对待婆婆如亲妈一样,抢着做饭、打扫卫生,每到母亲节、王现英生日,都会准备礼物,婆媳之间从没红过脸。
“苗忠英真是个好人。 ”周围的乡亲说,嫁到西汪村这几十年来,不但尊老爱幼,还和邻居和睦相处,从不和任何人争吵。有时有人说她憨,她总是笑着说:“吃亏是福。 ”
王现英也一直把苗忠英当女儿对待,有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都会说给儿媳。由于王现英和苗忠英表率作用,苗忠英的儿媳妇贾国伟自2006年结婚进入这个家以来,也一直以婆婆为榜样。
“这不是我该做的么。 ”苗忠英笑着直摆手,“现在真不一样了,小时候常看到、听到一些女人感慨自己命不好,日子苦。现在女人能自立自强,为家庭付出不光能得到家人肯定,还被当做榜样,真没想到,哪里有什么天生好命,好生活都是自己争取的,时代发展了,日子越过越敞亮。 ”
“就文明来说,标杆带动太重要了。以前文明榜样靠口口相传,现在从市里到镇上,利用各种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广而告之,让大家学习。 ”侯月霞表示,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生活模式的变迁,婆媳关系已成为现代家庭关系的枢纽。良好的婆媳关系,不仅能促进“小家”幸福美满,还能促进社会大家庭和谐文明,让“好婆媳”成为乡风文明的引领者。
我市多次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推荐评选活动。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横幅、村内大喇叭、进村入户等方式进行大力宣传,充分挖掘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和感人事迹,调动广大家庭成员的参与热情,形成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为了让标杆更加深入人心,乐陵还每年定期以各经济园区、乡镇(街道)的社区(管区)为服务对象,组织百姓宣传员进行宣讲,宣讲员持续挖掘当地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以及好家风故事,随时补充到宣讲内容中去,宣讲内容围绕孝老爱亲、和睦邻里、亲子教育、家风传承、移风易俗、传统文化等展开。□本报记者 钟伟 赵治红 本报通讯员 梁代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