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治红见习记者苗欣本报通讯员郝坤
不久前,铁营镇兴隆镇村的村民宋焕生回家为母亲操办葬礼,让他没想到的是从遗体火化到骨灰安置,仅用3天时间就办完了,花费仅2000余元。
市殡仪馆馆长席杰介绍,自我市2016年开展殡葬改革以来,全市丧事戴孝一律从简,取消吹鼓手改为音响放哀乐,不摆酒席,不放鞭炮,同时将骨灰存放在村级祠堂或集体性公墓中,节约了土地和大量下葬费用。他们通过全程引导,让殡葬改革成为推行移风易俗、摒弃丧葬陋习的“治本方”。“村里群众都说一个白事最少能节约1万元,老百姓从心里认可,我们也感到很欣慰。 ”席杰说。
对症下药
干部上门帮群众解“思想疙瘩”
在铁营镇兴隆镇村,有“三年不动坟”的传统,这大大增加了殡葬改革的难度。对此,兴隆镇村党支部书记宋焕强根据每户人家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逐步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
村民宋广来的父亲在本村祠堂完工前夕已经下葬,祠堂完工后,宋焕强找到宋广来,想让他把其父骨灰迁入祠堂。宋广来表示:“刚下葬就迁坟,我这不是大不孝吗。”宋焕强为了不耽误宋广来工作,在晚上八点来到他家帮助他疏导思想,“叔叔生前的时候,就是咱村的老党员,还参加过抗美援朝,是人人敬仰的退伍老兵。对各项政策叔叔从来都是冲在前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如果叔叔还活着,他也一定会理解。 ”就这样,宋焕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直至凌晨1点多,终于做通了宋广来的思想工作。
除了基层干部直面群众,做基础性、思想性工作外,各级干部联合起来,建立“从下到上报备,从上到下监督”的工作制度。在移风易俗工作微信群中,村干部现场调查,及时将死亡时间、葬礼规模、下葬方式等报告在微信群中,乡镇干部逐级上报,最终在市文明办备案。市殡仪馆也将每日火化名单发送在微信群中,各村干部及时按名单上的本村人员实际情况进行核实。“市、乡、村三级联动,工作情况全透明,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好开展了。 ”席杰说。
实现“四省”
村级祠堂建设不花老百姓一分钱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工作,出台了《关于城市规划区外村级祠堂和集体性公墓规划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了全面支持。如今,村级祠堂建设老百姓不花一分钱,全部资金由市、乡两级统筹,按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建设,达到了使群众在办理丧事时“省心、省力、省钱、省地”的工作目标。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成村级祠堂和集体性公墓115处,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市财政补贴款达840余万元。
如此力度的推动工作,殡葬改革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家住铁营镇西营村的杨书海一家带头支持迁坟工作,将已经下葬的父亲以及亲属共计5人都迁进了村级祠堂。对此,村集体给予杨书海一家2000元迁葬费,并鼓励其他群众积极参与。
专人值守
祠堂虽小管护标准细
“别看这个祠堂不大,只有120多平方米,但它能存放骨灰盒1000多个,相同面积的传统坟地只能安葬10个左右,节省土地100多倍。 ”铁营镇民政助理张忠敏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杨桥祠堂。
祠堂整体为仿古建筑,堂前的祭奠广场上有四根刻满悼词的纪念碑,周边空地种满绿植。祠堂内部,设有存放格位1000个,并配有专人看守值班。目前该祠堂已存放骨灰盒130多个,可满足本村内所有居民50年的存放需求。
祠堂内外干净整齐,周围绿植郁郁葱葱,离不开祠堂管理员吴秀荣的精心打理。据她介绍,工作两年多,最忙的时候在清明节和阴历十月一,来迁坟和祭拜的人比较多。“每天的主要工作有开关门、打扫卫生、安全检查等。有人祭拜的时候要格外注意,及时熄灭火源预防火灾。”吴秀荣说,别看地方不大,但是管护标准很细致。“在村级祠堂的选址过程中,我们联合国土、民政等部门,以生产价值不高的盐碱地为主,摒弃因陋就简的过时观念,对村级祠堂建设做了一个高标准的长远规划。”张忠敏说,村级祠堂的不光要建设好,还要管护好,下一步,他们将围绕村级祠堂管理建章立制并不断完善,把工作更细致地落实好。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目前,“厚养薄葬、节地安葬”已成为我市农村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