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我市喜获“优秀魅力城市”殊荣,如何借势平台、用好名片,全方位提高城市影响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文旅新时代 崛起正当时

  12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魅力中国城》文化旅游魅力榜发布会暨城市文化旅游论坛上,参加两季节目的48座城市齐聚,共话城市文旅产业发展新未来,为我市用好魅力名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因节目结缘扩大魅力“朋友圈”

  “感谢《魅力中国城》让全国人民认识了枣乡乐陵。通过参加竞演,我们顺利签约了多个文化旅游项目。目前,乐陵正在打造‘京津冀南部生态功能区’,在此,我们向全国人民发出邀请,欢迎大家走进乐陵,来乐陵找乐。”正如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大山所说,《魅力中国城》不仅是一个展示城市魅力的舞台,更是一座搭建城市友谊的桥梁。通过参加两轮竞演,我市与多个城市建立了联系和交流,为今后开展项目合作等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现场举行了“城市联盟新会员授牌仪式”,包括我市在内的10座城市,成为“联盟”新成员,加入了“魅力中国城·城市联盟”。
  据了解,今年4月成立的“联盟”汇聚众多《魅力中国城》参演城市,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积极开展城市间的交流,不断推动城市在招商引资、业态引导、对外宣传、项目合作等领域的创新活动。加入城市联盟,将进一步加强我市同《魅力中国城》竞演城市间在招商引资、业态引导、对外宣传、项目合作等领域的创新活动和深度合作,对我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城市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无疑会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聚焦新需求找准产业定位

  当前,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新需求,急需探索新模式,打造新引擎。作为传统城市的乐陵,城市功能该如何定位?文化旅游产业的出路又在何方?
  正如专家所说:“叙述一个城市就要走出去,像说好中国故事一样,不能说太多的大词,任何一个形象的构建,都要想好这个故事是说给谁听的。 ”因此,明确的定位,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我市旅游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各种资源,着力培植生态文化旅游元素,形成了乡村游、红色文化游、传统文化游、特色产业展示体验游等多个文化旅游特色品牌,积蓄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后劲。
  在论坛上,各城市主政者或代表者围绕“文旅融合时代,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文旅发展新形势下,城市间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共谋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新时代,城市功能再定位”三个主话题展开讨论,为我市文旅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王大山表示,当前,文化是旅游的魅力,旅游是文化的活力。探索“文化+旅游”新的发展模式,应当“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深挖城市特色文化,通过与旅游的结合实现弘扬和传播。另一方面,通过全域旅游创建,实现旅游要素的全面发展,既要注重旅游项目、旅游产品、旅游品牌的开发建设,完善餐饮、购物、娱乐、住宿、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也要营造良好的城市氛围等等。

统筹内外提升城市吸引力

  经初步测算,节目播出以来,全市共接待游客24.69万人次,综合收入4457.1万元,游客同比增长8.1%,综合收入同比增长9.2%。
  数据的变化,与我市参加《魅力中国城》竞演不无关系。通过参加《魅力中国城》节目竞演,乐陵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凝聚力明显提升,央视、人民网、新华网、大众日报等知名媒体对我市进行深入报道,不仅枣乡人的微信朋友圈连续多日被刷屏,也登上了德州人、山东人的“头条”。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竞演节目的收视率达25%,创历史之最,激发了包括漂泊在外乐陵人在内的所有乐陵人对家乡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当前,对我市来说,提升城市吸引力,讲好“乐陵故事”,需要统筹做好内外两方面工作。
  对内突出抓好旅游开发、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美食推介等四项工作,一是加强对嫦娥奔月、千童东渡等历史文化研究,完善文化载体;二是对全市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挖掘,举办战鼓秧歌大赛、农民画展、尚派形意拳展演等活动,努力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三是出台扶持政策,提升红枣、调味品、马铃薯、体育、化工、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与品牌食品加工、餐饮企业合作,促进百枣宴、土豆宴、马蹄烧饼等地方美食实现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凸显优势、擦亮品牌。
  对外则应继续借助像《魅力中国城》这样的高端平台,让全国人民都了解乐陵、关注乐陵、走进乐陵。《魅力中国城》举办两季以来,已经有50多座城市加入了城市联盟,这是宝贵的资源,也是丰厚的财富。我市更应抢抓机遇,加强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以城市文化旅游品牌价值的重塑,助力文化产业升级、城市经济发展。□本报记者 胥爱珍 本报通讯员 王志 潘昊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旅新时代 崛起正当时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1 版:乐陵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