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更挹神功续九歌
——四川都江堰游记
作者:38
  我们从内江上的安澜桥去都江鱼嘴——就是在秦堰楼上看到的那条 “硕鱼”沙洲。安澜桥钢绳上横铺了木板,人一踏上桥面,整个桥身便随着晃动,桥上行人越多,晃动幅度越大。游客中有人寻求刺激,在桥上忽左忽右地跑动,带动桥身也剧烈地晃动起来,犹如秋千,使人行走不稳,东歪西斜,以致于不得不停住脚步,抓住桥栏绳以稳定身躯。胆小的游客惊得大呼小叫,引出串串得意笑声。大桥下激流声如滚雷,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咆哮着奔腾向前。站在晃动着的桥上向下看,产生一种晕眩感,游人不等看清脚下岷水真面目,便赶快收回目光,专注于行走过江。
  跨过安澜桥,来到都江鱼嘴,这里是内、外江分水堤,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都江堰最早的名称叫湔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江水注》中专有记载。宋代最先用 “都江堰”这个名称,沿用至今。都江堰是现在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渠首枢纽主要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的平面形状好像大鱼的嘴巴,由此得名,飞沙堰是紧接鱼嘴分水堤尾部的泄洪道,以排沙作用特别显著而得名。宝瓶口是在玉垒山 (古时亦称湔山)末端岩嘴额部开凿的一个进水口,平均宽20米,古人称此为 “灌口”。它们各有其独特功能和作用,相互依存依序,相互制约,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着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输沙的作用。
  站在都江鱼嘴大堤上,望两岸青山如画,观岷水波浪滔滔,范成大的诗名回响耳畔:“雪山南风融雪汁,化作岷江江水来。不知新涨高几画,但觉楼前奔万雷。天教此水入中国,两山辟易分道开……”遥想当年李冰父子修堰的伟大创举,不由的对他们肃然起敬。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000多年,至今仍然发挥着、而且是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实在是世所罕见。都江堰工程之所以长寿,得益于李冰“知天文地理”,修建此项工程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得益于后人根据前人总结出的一套治水“三字经”、 “六字诀”、 “八字格言”经验,坚持岁修和大修。我们游二王庙时,看到有两方 “三字经”刻石,都是记述治水原则的,其中清光绪丙午 (公元1906年)知成都府事文焕撰书的 “三字经”比较全面,全文为: “深淘滩,低作堰。六字旨,千秋鉴。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安羊圈。立湃阙,留漏罐。笼编密,石装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画符,铁桩见。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可以说,上述治水三字经,是都江堰立身不败之本。
  新中国建立后,都江堰这一 “川西第一奇功”步入新的辉煌。从50年代至90年代,党和政府对都江堰组织进行了一系列加固、建闸、引水、延伸扩灌工程,都江堰青春焕发,令人为之欢欣鼓舞。 1975年,赵朴初先生重游都江堰 (第一次是1960年 11月),看到都江堰巨变,诗心如潮,挥毫寄情: “玉垒浮云变古今,迎前一闸大江横。古人劳绩今光大,怪道江心出李冰。龙泉岂假五丁开,水映红旗上九垓。颂古颂今吾不厌,还思振笔颂将来。”到1994年都江堰2250周年之际,它已由20世纪40年代末期灌溉14个县的282.57万亩农田,发展成为灌溉34个县 (市、区)的1003万亩农田。为此,国家水利部和省政府立碑纪念。这真是: “……都江水暖,功莫大焉,德莫大焉。……伟哉中国人,伟哉都江堰!”
(38)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更挹神功续九歌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副刊】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