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黄夹镇 废弃地里 “长”出新产业
蔬菜合作社里找“钱途”
作者:刘蔷薇
  本报讯 日前,笔者发现在我市黄夹镇西约五公里处张牌村,曾经的废弃土地上建起了一字排开的高科技蔬菜大棚。 “俺们种不了的地现在有能人种了!”该村村民王大爷嘬着旱烟,望着建设中的鲁大有机蔬菜生产合作社感叹地说。 “俺们对地有感情,可是年轻的都奔城里打工了,俺们又种不了,这么好的土地荒废了眼瞅着可惜啊。”想起几个月前的光景,王大爷心里就犯赌 “现在好了,有能人和我们一块种地了,这是多好的事!”
  去年春节,我市青年孟繁凯回乡考察期间着重考察了这片土地,土质可以改良、社区劳动力可以整合、位置优越、有开发潜力,适合种植蔬菜,便有了成立蔬菜合作社的想法。年初,经过镇政府多方协调,租赁黄夹镇张牌村废弃土地、闲置农田200亩,并把四周的农民吸收进来,搞成 “你种植,我指导,我收购,我销售”的产销加工 “一体化”合作社模式,带动菜农一起致富。主要针对京、津、塘等城市菜市场,迎季种植有机蔬菜韭黄、黄瓜、葫芦等,按规划整个蔬菜基地建成后,不仅可以安置一大批出不去打工的闲散劳力,缓解小城镇建设土地集中耕中后剩余农民就业问题,这里还将成为鲁北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辐射京、津、塘各大菜市场。
  让废弃地里长出高效率的新产业,合作社从寿光请来了大棚建造师蔬菜种植工程师,在一片废弃地上建起了一排排造价30万元的高科技 “一坡平”蔬菜大棚和10万元的大弓棚,预计今年六月份即可正式投入生产。同时聘请寿光农技专家常年进行指导,不断创新培育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产量。
  为了确保一年四季都成为大城市的 “菜篮子”,合作社强化配套设施,正在设计建造大容量的蔬菜恒温库,并筹备组专业蔬菜运输车队,和京、津、塘各大菜市场接轨,占领一席之地,支援城市建设。合作社不但实行制度化管理,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加以规范,同时实行人性化管理,规定在合作社上班的合同制工人,年满65岁,连续在合作社工作15年以上的老工人,合作社给予办理退休手续,按月发放退休金,终生享受退休养老待遇。激发了员工以社为家的高度积极性和事业心。
  “我选择农村创业是因为咱们市给的好政策,给补贴、给培训、给技术、给项目。我要带动农民跟着一起致富。”孟繁凯道出心声。 (刘蔷薇)
更多>>  乐陵市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黄夹镇 废弃地里 “长”出新产业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2 版:综合新闻】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