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2月15-16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鄂宏达及我市几大家主要领导,带领各乡镇 (街道)、市直各部门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赴德州12个县市 (区)进行观摩学习。通过观摩,大家看到了差距,激发了动力。为进一步学习各县市先进经验, 24-25日,由市委宣传部新闻科、市报社、市电视台组成新闻采访团,分赴平原、禹城、齐河、运河经济开发区、夏津等地采访。本报从本期起,将连续刊发各地 “城乡统筹一体化、培大培强大企业、和谐拆迁、发展旅游业”等工作的深入报道,望能给我市工作以启示。
——市新闻采访团赴禹城、齐河、平原等县市(区)学习启示与思考之一
平原看“城”,看的是城乡统筹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平原看“城”,看的是重点突破,龙头高昂;平原看“城”,看的是均衡发展,“城”惠于民。
2月24日,记者一行到平原县采访。在该县县委宣传部有关同志陪同下,进社区,走乡镇,看企业,切身感受到了该县实施城乡统筹战略带来的大变化。在这里,城乡发展正在走向一体,城乡差距正在快速缩小,城乡界限正在日益消除!
平原,走出了一条顺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独创了初中进城、突破恩城、两区同建等打上平原 “烙印”的城乡统筹新名词。
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平原发展 “未来式”
有人曾把平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形容为 “龙”型:县城是高昂的龙头,乡镇是长长的龙身,社区是舞动的龙尾,三级联动,一体发展。早在2008年,该县就为 “龙”型布局准确定位:一心 (县城)两极 (恩城镇、王凤楼镇)八镇 (其他八个乡镇政府驻地)百区 (100个农村社区)城镇一体化格局。
搞城镇建设,该县坚持做到 “按市的标准建设县城、按县城的标准建设城镇、按城镇的标准建设社区”,不惜重金搞规划,做蓝图,按图实施。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先后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历史名城研究所、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中央美院、上海中建建筑设计研究院等30多家国内外知名设计院参与城市规划和建设,编制完成了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各乡镇驻地的总体规划、详细性规划,全县小城镇总体规划覆盖率和实施率均达到了100%。
在县城规划上,该县按照 “厚重大气、彰显个性、传承文化”的理念,围绕 “刘备坐平原,三国文化城”文化定位,打造 “水清树绿的生态城、诚实守信的文明城、厚重大气的文化城、景色怡人的观光城”,建设 “鲁西北县级城市典范”;在乡镇规划上,聘请省级以上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各乡镇驻地的总体规划和 “一街两区” (每乡镇建设一条繁荣的商业街、一处民营企业生产区、一处休闲居住小区)详细规划,恩城还规划设计了镇驻地商贸经营区、居住休闲区等十大板块;在农村社区规划上,按照居住楼房化、配套城镇化的原则,确保设计标准不能低、文化特色不能少、乡土风情不能丢、建筑模式不雷同。同时,县乡两级还成立了小城镇及社区建设领导机构,研究出台了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城乡一体化进程扫清了机制、体制障碍。
重点突破,龙头高昂,
准确锁定 “突破口”
在恩城,记者一行看到,滨河社区并建点一排排六层小楼拔地而起,与之毗邻,一处市民公园——滨河公园已魅力初显。据悉,该公园总投资1400万元,占地 12公顷,包括护城河、鸽城广场等部分,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乡镇级公园,并成为恩城标志性城建工程,成为当地群众休闲娱乐 “城市公园”。
短短几年,恩城镇发生了令许多外来参观者吃惊、令当地群众拍手叫好的变化。深思之,恩城嬗变的背后,主推手便是城乡统筹的 “突破恩城”战略:把恩城建成平原县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平高夏武四县交界的经济文化强镇和105国道沿线历史文化名镇。
几年来,该镇投入1亿多元,开工建设了恩州大街等14项标志性城建工程,恩城正在成为全县城乡统筹的 “示范区”。全县乡镇 “一街两区”工程也全面渐次铺开。 “十一五”期间,该县小城镇建设投入13.94亿元,建成区面积已达28平方公里, 1500多家民营企业、1万多户个体工商户和近4万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生产经营就业。
在乡镇工作全面渐次铺开的同时,该县城乡统筹的龙头——县城继续高昂,以建设 “鲁西北县级城市典范”为目标,累计投入20多亿元,先后建设了和谐广场、琵琶湾公园、新世纪购物广场、金街、民俗文化街等一大批重点城建工程,建成区面积增加到 22平方公里。目前,该县又全面启动建设新城区,总投资7.2亿元,实施了城市基础设施、安居小区、文化博览园等4大类23项重点工程。
均衡发展, “城”惠于民,
城乡融合 “进行时”
在王庙社区采访时,记者见到了下班回家的小唐。说起现在的状况,小唐是一脸的幸福: “现在不光住上楼了,家门口就有工厂,俺和俺妈就在园区的厂子里打工,一个月的收入都在3000块钱以上。”
王庙镇是平原县最早的两区同建模式 “实践基地”。目前,该镇7个并居点周边初步建立起了7个民营园区, 21个企业落户各园区,安置就业农民3000多人,实现了村民 “住楼房、进工厂”的理想生活。
继在全市整建制率先完成了合村合班子之后,该县对农村居住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一方面把社区并建点建成产业发展的 “家属院”。 该县将876个行政村,合成180个农村社区92个并居点,并围绕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园区,通过商业开发、自拆自建、社企共建等模式,规划建设并建社区,引导人口向园区周边聚集。目前,已规划建设的并建社区中,依托商贸流通园区建设的12处,依托蔬菜、林果等产业园区建设的15处,依托畜牧养殖产业园区建设的12处,依托民营产业园区建设的10处。一方面把产业园区建成社区 “工业园”。按照 “每个社区都有主导产业、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带动、每个龙头企业都有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县里推动并建社区围绕主导产业建园区、壮龙头、带基地。先后有北京铜牛服装、德州恒丰纺织等一批大型企业落户社区, 1万多名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给村民带来了最大方便、实惠。本报记者 刘智强
启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平原县提出并实践 “一心两极八镇百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蓝图,实施城乡规划一体化,实现了发展格局有序融合,确定了1.5公里服务圈;锁定 “突破口”,实施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平台同步改善;独创了 “两区同建”的平原模式,实施城乡产业一体化,把车间“搬”到社区, 100多个并建园区中,产业园区达到了185处,发展规模以上企业160家, 1万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户均收入1万多元,开创了 “工厂跟着工人走”的新局面,真正实现了 “城乡一体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平原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科学规划,大胆创新、以人为本尊民愿,这是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必须统筹考虑,合理布局,造福于民得民心,这是解决矛盾的关键;必须立足长远,授之于 “渔”,建章立制保民安,这是实现工作持续推进的重要保证。平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