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老井
  

□王建军
  六十多年前,父母响应党的号召,远赴西藏高原工作。这一去,便是二十年。当年,年仅八岁的我被留在老家,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在老家陵县(今陵城区)滋镇蔺家村。如今我已步入古稀之年,童年时的农村生活片段,仍像老电影般时常在脑海中回放,尤其是屋后那眼老井,早已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
  老井的年岁没人说得清,爷爷说他小时候,这口井就已经在那里了。它位于老屋后两三米处,是村里唯一的甜水井,滋养着全村人的日常生活。每天清晨或傍晚,挑水的人们络绎不绝,水桶碰撞井沿的清脆声响、人们匆匆的脚步声、邻里间亲切的寒暄声,交织成最质朴的乡村韵律,勾勒出满是烟火气的乡村图景。
  那时村里家家户户都有一口大水缸,大的能盛下五六担水,小的也能装两三担。水缸常年盈满,在乡亲们眼里,这既是生活必需,亦藏着“水满家旺”的美好祈愿。挑水用的不是铁皮桶,而是厚实耐用的柏木桶,村里人都叫它“筲”。我十三岁那年便学着挑水,年纪小、个子矮,扁担在肩头晃晃悠悠,桶里的水洒了一路,好不容易挑到家,常常只剩半筲水。好在井离家近,多跑几趟也就够了,要装满一缸水,总要来回折腾八九趟。年迈的爷爷放心不下,我每次挑水,他都会跟在身后,一遍遍念叨:“慢点走,小心脚下。”那声声叮嘱,伴着井水的清甜,成了童年最温暖的记忆。
  井边,也是村里的“温情角”与“信息站”。排队挑水的人们,总会聊起天气、庄稼长势和年景收成,偶尔也会分享些外面的新鲜事儿。夏天的井旁更是热闹,三五成群的妇女们在此洗衣,一边用棒槌捶打衣物,一边拉着家常。捶衣声、说笑声、泼水声相互交融,成了夏日里充满乡情的一景,也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田园图画——井台热闹,是乡村的烟火气息;水桶里的清水,满溢着邻里间的温馨。
  后来,村里打了一眼新井,水质同样甘洌,不少人便渐渐转往新井挑水。再往后,手压机井进入了千家万户,随后又接通了自来水,最终,连黄河水也流进了家家户户的灶台。屋后的老井,就这样慢慢被人淡忘。残破的井沿积了一层尘土,后来随着地下水位下降,这口滋养了数十代人的老井,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黄土悄悄掩埋在老屋身后,成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听村里人说,每逢阴雨天,那土堆上似乎还会飘着淡淡的氤氲水汽,可惜我常年在外,从未亲见这般景象。
  前些年翻建老屋时,按照最初的规划,房屋本应后移,让地基覆盖老井的位置,这样院子能更宽敞一些。可一想到这口井曾是全村人的生命之源,浸透着几代人的记忆;转念思量,老物件本就是时光的锚,留住它,便是留住能回得去的从前。最终我还是决定将房屋依旧建在原地,只为留住曾经的岁月,给往后的回望找个凭借。
  这口老井,见证了一个村庄的柴米油盐,也映照了时代的变迁。从挑水度日到自来水入户,从土井相伴到黄河水滋养,它是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微小注脚,珍藏着最真切的时代印记。井里曾流淌的甘洌井水,更承载着一段澄澈如镜的旧日时光。如今回望,老井仿佛仍在提醒我们:不忘来路,方不负时代。那些镌刻在井沿上的岁月年轮,必将化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的深沉力量。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老井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