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回家的路
  

□王庆荣
  退休之后,我定居在德州市区。而我的老家,在六十多里外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那条回家的路,弯弯曲曲,一头连着城市的喧嚣,一头牵着故土的根脉。
  前几天,秋风送爽,儿子开车说要带我回老家看看。车窗外,碧空如洗,秋阳明媚。驶离城区,儿子轻踩油门,车辆便在宽阔平坦的柏油路上轻快前行。我倚窗望去,风景飞速掠过:乌黑发亮的沥青路面,宛如墨玉缎带蜿蜒远去;车流如织,呼啸而过;远处高速公路的高架桥仿佛银龙腾空,钢铁骨架在秋阳下熠熠生辉。路旁,挺拔的毛白杨已染上金黄,如披着金甲的卫士,枝叶在秋风中簌簌作响。田野是一片丰收的景象,玉米挺立,棉花吐絮,风裹着泥土与庄稼成熟的清香,从窗缝渗入,沁人心脾。轿车仿佛也融进了这幅流动的秋日画卷。
  不过半个多小时,故乡的轮廓已然清晰。便捷与舒适之余,心绪却如潮水般翻涌。六十多年前,在这同一条路上洒下的艰辛与汗水,连同那些尘封于岁月里的往事,一瞬间全都涌上心头。
  儿时的我,算得上勤勉。1962年夏,我和同村两个伙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州地区重点中学——德州二中。那时要每周徒步回家,背回维系一周的干粮或粮食。这条回家的路,我们凭着双脚,风雨无阻,整整丈量了6年!可说是尝尽了人生路上的苦辣酸甜。
  我的家乡,位于鲁西北有名的“恩县大洼”。这里地势低洼,每逢雨季,阴雨连绵,加上四方客水汇集,十年九涝,行路艰难。去德州上学,先要穿过近30里的洼地,再沿运河大堤一路北上,辗转抵达学校。每周六下午一放学,我仨便匆匆踏上归途。到家时,常常已是星斗满天,劳作一天的乡邻早已沉入梦乡。周日下午,又得背着沉重的干粮袋返回。往返一趟,120多里,全凭双脚在坑洼不平的土道上艰难跋涉。
  夏日,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我们穿行在田间小径,两旁是密不透风的青纱帐,脸上晒得火辣,汗水浸透衣衫。能在路旁树荫下稍停片刻,都成了奢侈和享受。若遇水沟,蹲下掬水洗把脸,抹去汗珠,继续赶路。冬日,运河大堤上寒风如刀,冰封雪盖。母亲年年翻新的土布棉袄和手纳的布鞋,实在难敌刺骨的严寒,冻得瑟瑟发抖,只得本能地蜷缩着身子,加快脚步,靠身体散发出来的一点热量,抵御着寒风的侵袭。
  更难忘那些突遇的恶劣天气。一次返校途中,行至四女寺村南,眼看就要踏上运河大堤,天空骤然降下倾盆大雨,瞬间我们就被浇成落汤鸡。我们狼狈地躲进附近打麦场一间废弃的小屋。小屋没有门也没有窗户,雨水很快灌了进来,只能站着或蹲着,闷热难耐,汗流浃背。成群的蚊子嗡嗡围着我们打转,只能双手不停地扑打驱赶。眼看天色渐暗,雨还不停地下,这里绝非久留之地。我们忽然记起运河北岸有个漳卫南运河管理机构,一位同学的家就在那儿。商量后,趁着雨势稍歇,我仨拔腿向北狂奔。脚踏积水,水花四溅,汗水伴着雨水洒在地上,气喘吁吁地冲到河北岸,找到了同学家。同学父母把我们安排在单位办公室,在一张乒乓球台大小的办公桌上熬了一夜,次日清晨才匆匆赶回学校。
  清脆的喇叭声将我从回忆中惊醒。轿车已稳稳停在村头。我推门下车,回头眺望这条承载了太多记忆的归途——这条弥漫着浓浓乡愁的路。抚今追昔,胸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骄傲与自豪。时代大潮,奔涌向前。个人的脚步,总与家国的步履同频共振。这条奋斗之路、幸福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祖国的明天,必将更加光辉璀璨!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回家的路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文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