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天衢新区建成十九家共富工坊——
一方有“坊”共富一方
  

□本报记者刘潇本报通讯员韩哲张小璐
  分拣、打包、装箱……7月29日,德州天衢新区抬头寺镇的宏光绿色食品共富工坊里,村民贾俊红和工友们正麻利地处理着五谷豆浆原料礼盒。这些产品将准时发往江苏及山东各地。
  “家门口上班,一天8小时,多劳多得,订单多时能挣5000多元,顾家挣钱两不误。”贾俊红说着,手上的活儿也没停。在宏光共富工坊,像贾俊红这样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90余名,另有80余人参与灵活用工。
  总经理耿明明介绍,工坊前身是单纯的食品代工厂。2024年3月转型升级为共富工坊后,不仅规模从10亩扩大至52亩,更成为吸纳周边劳动力的重要平台。“员工都是附近村的,骑电动车10分钟就到。”耿明明介绍,工坊部分环节技术门槛不高,还吸纳了一些老年劳动力参与打包、码垛等基础工作。
  近年来,天衢新区强化党建引领,搭建平台,旨在实现集体增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多赢局面。抬头寺镇积极行动,通过打破企业用工需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之间的“信息差”,已建成11家共富工坊,累计提供700余个固定岗位和300余个劳务岗位,形成了“企业送单、工坊派单、农户接单”的致富路径。
  沿着东风东路向东,新区办的“红‘新’领航豆香粉韵”共富工坊里热气蒸腾。磨浆、摊制、晾晒……一张张晶莹剔透的绿豆粉皮在村民手中诞生。这里整合了原中魏村14家粉皮小作坊,建起了20亩的标准化园区。
  “以前单打独斗,工艺不统一,质量产量都不稳,发展受限。”中魏村党支部书记魏仁喜道出了转型的必要。组建共富工坊后,实行“产销一体”模式,从原料采购到市场销售一条龙运作。“成本降了,质量稳了,市场也打开了。”魏仁喜介绍,产品包装从裸装升级为礼盒、真空袋装,品种也拓展到六大系列,日销量达300余公斤,能耗还降低了10%。
  天衢新区聚焦农民增收核心,将共富工坊作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建设园区、做强龙头、延伸链条,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如今,“建一家工坊、富一村百姓、兴一方产业”的多赢效应日益显现。全区已建成19家共富工坊,覆盖纺织服装、节庆饰品、食品加工等多个产业,带动就业1300人。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方有“坊”共富一方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4 版:社会·民生】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