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董屯村:烈士故里写新篇
  

□本报记者张双双本报通讯员庞占英王培
  近几日虽然天气炎热,但王克寇烈士陵园管理员冯庆水还是坚持每天来清扫落叶,从60岁到78岁,他守园已经18年。
  王克寇烈士陵园坐落在禹城莒镇董屯村,这里是王克寇的家乡。他是冀鲁豫一分区二团政委,也是齐禹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曾三次任禹城县委书记。他组织领导队伍鏖战鲁西,转战泰西,几十个县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他的抗日足迹。1944年5月,王克寇在牛角店突围战中不幸牺牲,时年29岁,葬于牛角店附近的大吴庄。
  1972年,董屯村东北方修建起王克寇烈士陵园。2007年,禹城市委、市政府重修了王克寇烈士陵园纪念馆,有了现在陵园的雏形;2009年,禹城市革命纪念馆落成,禹城市委、市政府为王克寇塑像。这两处纪念馆成为禹城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近万名干部、群众来此缅怀烈士。
  近几年,王克寇烈士陵园又有几次小幅修整,除管理员清扫外,村民和前来扫墓的后人也时常帮忙清理杂草。家住附近的村民刘付海收入来源主要是蔬菜大棚种植,上半年一棚西红柿喜获丰收,7月是“休棚期”,就来到陵园帮忙修剪树木。“我孙子3岁时就知道王克寇的英雄事迹,现在他随父母在青岛生活,暑假回来还会到陵园看看。”他说。红色基因在董屯村的传承是潜移默化的,这个有着红色印记的村庄如今蹚出了一条特色致富路。
  在王克寇烈士陵园纪念馆北侧不远处,一片白色的棚顶分外醒目,棚内瓜果飘香,藤叶翠绿。2017年,董屯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桂发带领群众,在村里建起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温室蔬菜种植。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收入,镇、村决定发展经济效益更好的特色农作物种植,但在种植技术上遇到了难题。去年,在北京务工且曾担任驻京流动党员党支部书记的楚俊义受邀返乡创业,带着温棚羊肚菌及增茬轮作种植技术回到家乡。
  “去年一棚甜瓜产量在6000公斤左右,销售收入达到3万元。”楚俊义说,除了当季的甜瓜外,还种植了羊肚菌、甘蓝等,“每个棚一年加起来能收入十几万元。”在产业园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农户发展大棚种植,多的建了十几个棚。
  “如今村里道路进行了硬化,村居环境明显提高,村民生活也更加富裕。”村党支部书记王汝刚说,前有革命先辈守家园,后有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创业,现有返乡能人助力增收,这种奋斗不止的精神正在烈士的故乡一代代传承下去。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董屯村:烈士故里写新篇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要闻·综合】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