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找回密码]  
以精品戏剧铭刻抗战记忆
——评舞台剧《禹城大战》

  李恒昌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舞台剧《禹城大战》以艺术手法重构1945年12月禹城“最后一战”,填补了抗战叙事的重要空白。这部由黄宏担纲创作并主演的作品,在历史褶皱中打捞个体命运,让“胜利”超越符号化表达,成为承载民族情感的精神载体。
  打捞历史褶皱——
  在“胜利后的对峙”中解构战争本质
  禹城战役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收官之战,长期隐匿于历史叙事之外。剧作聚焦日本投降3个月后,禹城日军凭铁路枢纽负隅顽抗的特殊节点,将“胜利”置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场:东北劳工马长寿死里逃生归乡,却见女儿马二妮已成民兵队长;国民党“接收大员”范冀的傲慢与日军“只向重庆投降”的执念,暴露出侵略者的顽固性与战后政治角力的微妙。这种“胜利后的对峙”叙事,打破非胜即败的简单逻辑,揭示战争结束后侵略者的死硬、民众从求生到觉醒的精神蜕变。
  剧中对日军的刻画超越脸谱化:山谷大队长将军刀视为帝国荣耀,却无视中国土地的血色;小野队长擦拭樱花照片的温柔与屠杀百姓的冷酷形成分裂,具象化呈现军国主义对人性的异化。马长寿在东北的逃亡与禹城民兵抗争的双线交织,串联起沦陷区苦难与敌后抗争的命运图谱。当赵主任怒吼“这里是中国的禹城”,既是历史回响,也暗含当代对领土主权的宣示。
  家庭叙事——
  战争暴力的微观投射与情感锚点
  剧作以马长寿一家的命运为棱镜,展现战争对普通人的碾压。马长寿归家时撞见供奉自己与妻子的牌位,荒诞场景成为战争撕裂家庭伦理的注脚。东北劳工的染血军装、民兵的红布条、日军屏风与马家木桌的对峙,均成为文化与命运博弈的象征。
  父女关系是贯穿全剧的情感主线:马长寿历经奴役后的自保本能,与马二妮将家恨升华为国仇的坚定,构成生存与抗争的人性光谱。马二妮牺牲前“想找爹”的告白,撕碎英雄符号,还原战士作为人的柔软内核。这种将宏大历史拆解为具体情感的叙事,让观众在“活人见自己牌位”的错愕中,触摸战争的温度。
  人物弧光——
  在人性褶皱中照见历史真实
  《禹城大战》摒弃“高大全”模式,聚焦“普通人的觉醒”:
  马长寿:从东北劳工营的逃生者到扛炸药包的抗争者,其转变源于民兵捐盐的震颤、女儿被捕的绝望、牌位前的痛哭,最终在“为更多人活”的顿悟中完成精神蜕变。黄宏以颤抖指尖、蹒跚步态,演绎出一个父亲的恐惧与觉醒。
  马二妮:民兵队长身份下是渴望父爱的女孩。她复盘战术时的冷静、与父重逢的欣喜、被捕前“怕来不及”的告白,在铁血与柔情间平衡,成为抗战女性的缩影。
  范冀:国民党军官的矛盾性——不满上级却受制于军规,同情百姓却维护“正统”。其转变始于日军屠杀的现实冲击,最终穿国民党军服与八路军并肩,象征民族大义对党派分歧的超越。
  日军角色的复杂性亦耐人寻味:山谷的病态忠诚、小野的人性分裂,让侵略者成为反思战争的载体,而非单纯仇恨符号。
  舞台美学——
  沉浸式体验激活历史记忆密码
  作为舞台剧,《禹城大战》通过多重创新打破时空隔阂:
  沉浸式叙事:日军从观众席间突袭、探照灯营造战斗场景、演员与观众的肢体接触(如马长寿的眼泪滴落观众手臂),消解“第四堵墙”,使观众成为战场“在场者”。
  符号化场景:马家木桌从家庭团聚的载体变为革命阵地,再到被日军砸毁,象征和平生活的破灭;水塔作为地理与权力制高点,其炸毁成为摧毁殖民统治的精神象征。灯光设计以冷蓝(监狱)、暖黄(家园)、赤红(战场)构建情感视觉图谱。
  黄宏的突破:这位喜剧演员摒弃夸张风格,以细腻肢体语言刻画人物内心——抚摸妻子牌位的颤抖、扛炸药包的蹒跚坚定,让马长寿成为极具感染力的“觉醒者”形象。
  当代价值——
  让历史在戏剧中焕发新光芒
  《禹城大战》的意义,在于拒绝将历史作为僵化标本,而是激活其当代性。该剧以禹城枪声提醒世人:正义胜利是普通人用血泪浇筑的丰碑,对侵略者的警惕、对和平的捍卫,是民族基因中的使命。它让英雄走下神坛,还原为会恐惧、犹豫的凡人,使“爱国”成为源于对家人、土地热爱的朴素情感。
  2025年剧场里,年轻观众为马二妮落泪、为马长寿鼓掌——剧作完成了终极使命:让80年前的枪声不再是史书铅字,而是化作舞台上的泪水、颤抖与坚定,成为当代人血脉中的情感共振。正如禹城既是地理坐标,更是大禹精神传承地,该剧以戏剧温度,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芒,让历史褶皱中的人性光辉,成为照亮未来的永恒坐标。

更多>>  德州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精品戏剧铭刻抗战记忆
  本文所在版面
【第 04 版:柳湖】
Document

免责声明

  德州新闻网是由德州日报社所创建的综合性网站,所刊登的第三方发表的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第三方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

  所有与德州新闻网链接的网站及其内容和版权,由相应的提供者与拥有者负责,德州新闻网对链接网站的内容不承担任何商业法律责任。

  德州新闻网刊登的电子报,均为报纸出版方提供的原版期刊杂志内容。德州新闻网不对报纸做任何内容方面的增减修改,对此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或真实性均不承担任何责任。

  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使用了您拥有著作权的作品并对我们的编辑方式有任何异议,请向我们提供您的身份证明及您对该作品拥有著作权的相关文件,我们会尽快根据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对于本站拥有版权的稿件,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其他网站等有关信息服务企业予以转载使用。